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增加农民收入 > 增收经验

“打工经济” ――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

日期: 2003-01-02 10:14 作者: 沈祥洲 李建平 肖明林 来源:农业部信息中心 【字体: 打印本页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工业化、城市化向农村的扩散,农业就是种田搞饭吃的社会结构开始瓦解,生产要素、社会要素的流动空前活跃,由此衍生出来的“打工经济”正以其强劲的势头在农村经济这个大舞台上上演得如火如荼,并成为新时期农民增收的增长点。近期,湖北省嘉鱼县统计局采取全面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并充分运用人口普查数据资料,对全县八镇一场进行了调查,并重点抽查了90个农户。

    一、打工经济形成的动因

    1.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释放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土地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变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业劳动生产率得以迅速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增加。剩余劳动力为寻求更加充分的就业机会,必然向农村以外转移。我县农业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3.7亩,剩余劳动力数量相对较多,向农村以外转移的“推力”更强。

    2.农业比较效益低,务农收入下降。据调查,每亩水田种粮食获得的纯收入仅170元,若扣除用工作价,每亩纯收益只有20元。养猪的纯收入也不高,平均每头只有50元。农业效益如此低下,所以有人说“在家辛苦一年,不如打工一月”。

    3.乡镇企业不景气,促使农民外出务工。近几年来,乡镇企业有的停业,有的被兼并,大部分乡镇企业转制,提供的就业机会减少,迫使农民外出寻找工作。

    4.外出打工收入相对较高是主要的拉动因素。目前农民外出一般是到县城、大中城市,其收入明显高于农村。据对90个农户的调查测算:2001年外出打工人均收入达9274元,比全县劳均纯收入水平高出78.3%,外出打工如能找到比较固定的工作,每月收入少则400~500元,多达1000元以上,月平均为750~800元,比在家务农的收入高得多。因此农民总结说:“出去一人,带动一户,外出一片,带富一方”。

    5.城镇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西部有较大的打工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尤其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近几年来各地更加大了城镇化建设步伐,经济增长和各项建设投资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较大的打工市场。

    二、“打工经济”的主要特征

    1.外出劳动力规模比较大。据调查测算,2001年我县农村打工人员达3.5万余人,占全县乡村劳动力总数的30%。到外县的人数1.09万人,到外省的人数2.37万人,分别占全部外出打工人数的31.1%、67.7%。

    2.外出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在被调查的163名今年上半年外出打工的人员中,男性约占51.5%,女性约占48.5%。30岁以下占59%,31~50岁占40%,50岁以上的占1%。

    3.外出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较高。据调查,外出打工的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占18.1%,初中文化占67.1%,小学文化占10.4%,文盲或半文盲占4.4%。其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远高于全县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水平。

    4.外出打工主要靠“三缘关系”,存在明显的自发性。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主要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家庭成员带领,亲朋好友介绍,本地外出人员示范,以及自行外出闯世界等方式,有关部门培训和组织农村劳动力输出的也有,但比重不大,农民自发组织十多人或几十人外出打工的较多。

    5.外出打工者大多以“非正规就业”方式从业。打工者从事行业广泛,并不十分稳定。目前我县大多农民外出是非正规就业,从事行业涉及工、建、运、商、服,还有的在外自己经商,大多以体力活为主。

    三、“打工经济”的作用和影响

    1.外出打工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业收入下降,农民收入之所以还有所增加,主要是得益于打工收入的增长。

    2001年我县外出打工者的总收入达到了3亿余元,占全县农民纯收入的50%左右。

    2.“打工经济”的兴起是缓解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当前有效减轻单位耕地劳动力承载率的有效途径。外出打工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途径,较好地发挥了输出劳务在减少农业人口、实现农村人口迁移中的过渡性作用。

    3.有利于发挥城市的“扩散效应”,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外出打工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熟悉了市场,转变了农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四、几点建议

    1.提高打工者素质,把劳务输出工作的重心由单纯劳动力利用转向人力资源开发上来。一是针对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的实际,在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大农村高中教育的比重,努力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资源的素质。二是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大力兴办各类成人教育,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以增强农村劳动力适应能力,扩展其就业空间。如我县电大和中专职业技术学校近几年培养的1600名学生均被输送到南方企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上海等大城市工作,他们通过技能培训学到了一技之长,适应社会能力强,每月获得的收入均在千元以上。

    2.增强组织程度。在当前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和农民就业信息不灵通的情况下,要建立为农民外出提供服务的民间中介咨询组织或政府劳务信息服务机构,尽量帮助农民减少外出的盲目性。

    3.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发挥土地资本流通和收益分配功能。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可根据本人的意愿,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允许依法有偿转让。解除农民进城务工的后顾之忧。

    4.加强管理,维护打工者的合法权益。建立流动就业管理组织,尝试在打工者相对集中的城市设立诸如办事处的组织,为打工者提供就业信息和法律法规咨询服务,帮助解决劳务、劳资纠纷,使打工经济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作者是湖北省嘉鱼县统计局)

     摘自:2002.50《三联生活周刊》(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