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业化 农村城镇化 农民工人化 莘县人悟出了增收门道
在山东省莘县十八里铺镇大王庄村自己的大棚里,忙着采摘西红柿的村民王雷笑呵呵地对笔者说:“今年县里推广的‘189’西红柿就是好,个匀称,色泽好,比原来种的‘本地打’西红柿每市斤多卖0.3-0.5元。”这是日前笔者在该县采访看到的一幕,也是该县多途径探索农民增收的一个见证。
谈及农民增收,莘县县委书记赵庆忠滔滔不绝:“城乡统筹,工农互动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所在……”为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的品种,走优质高效的路子,该县成立了“捷丰名优瓜菜发展服务中心”,同以色列的海泽拉、荷兰的瑞克斯旺等国际上著名的种苗公司密切协作,大力引进、示范、推广产量高、品质好、抗病强、市场畅销的名优特新品种。同时对种植模式也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以反季节种植为丰,调整为根据市场需求和变化,大棚、拱棚、陆地菜一起上,由原来的一年一茬调整为一年二茬、三茬,甚至四茬,大大提高了复种指数和单棚效益。
与此同时,为了走好劳务输出这盘“棋”,县里提出了“外出一人,带富一户,外出一片,带富一方”的口号,将劳务输出工作纳入全县经济工作目标管理,实行目标责任制。全县22个乡镇都成立了劳务输出专门组织。
在实践中,该县投资建起了劳务输出培训中心,利用培训中心和技工学校两个基地,大力开展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技术、文化知识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着力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劳务输出的各个环节上做到流程服务,建立定期走访制度和劳务输出人员档案。从而实现了维护输出人员合法权益、确保用人单位利益的“双赢”效果。目前,莘县在外务工经商人员达到13万人,年创收7亿多元。
说起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县长王勇的一席话令人感悟:“必须跳出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思维定势,要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推进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工人化。”该县东兴食品有限公司的发展印证了王县长的观点。目前,仅这一个企业,就带动全县2万多农户种植双孢菇、芦笋,解决了4万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目前,全县民营企业发展到2325家,吸收剩余劳动力2.5万多人。据统计,目前全县每百名农村劳动力中,就有20人常年从事二、三产业,农民收入中,报酬性收入已占到总收入的36%。 贤成 连民 明杰 志斌
摘自:2003.12.31.1版《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