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劳务输出 促进农民增收——来自利辛县劳务经济发展局的综合报道
一、为促进劳务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变人力资源大县为人力资本大县,今年年初,利辛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实施意见》,目前,劳务经济已成为利辛县的三大经济战略之一。劳务收入已占GDP的40%以上,有力地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为加强对劳务经济工作的管理,今年5月份,利辛县政府成立了利辛县劳务经济发展局,行使全县劳务经济管理职能。该县还专门成立了以分管县委副书记仇全宇为组长、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直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务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劳务经济发展局局长贾瑞启任办公室主任。突显了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劳务经济的态势。
贾瑞启局长告诉我们:成立于“非典”时期的县劳务经济发展局,是县委、县政府正确果断决策的结果。利辛138万人口中有70多万劳动力。正常的农业生产仅需要劳动力20多万人。现有50多万人待转移,把这一批农民转移出来,转移到二、三产业上去,对推动小城镇建设,加快城市发展有重要意义。也是实施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
二、为做大做强劳务经济,使之成为全县三大支柱之一,该局通过在电视台、电台开辟专栏,召开动员大会、散发宣传资料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发动,鼓励广大农民走出去务工挣钱。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也充分认识到搞好劳务输出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把劳务经济工作摆到了议事日程上来。全社会营造出了一个“外出打工光荣,劳务输出快富”的浓厚舆论氛围。建立健全县乡(镇)村三级信息网络,强化农村劳动力输出的组织化、社会化、市场化支撑体系,各乡镇对辖区内16—45周岁劳动力的家庭概况,文化层次、技术能力、输出状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普查、登记、建档,初步建立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档案,特别是对有技术专长的人员进行了详细登记,为劳务输出管理和服务提供了依据。
三、为提升劳务经济,强化支撑功能,该局建立形成了“五大劳务经济网络”,一是外建基地网络。他们主动与外出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江苏、浙江、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新疆、珠江三角洲等地的劳动部门加强联系,建立长期劳务合作关系,形成大型劳务输出基地。二是内建培训网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等技能培训机构建设,以县劳动力市场建设为轴心,在全县建成一个集劳务信息集中与发布、人力资源建档与管理、培训与输出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劳务输出服务管理中心。三是建立中介服务网络。以乡镇为依托,组建108个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为一体的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四是健全信息网络,及时发布信息。建立县、乡、村三级劳务住处服务网络,县建立劳务经济发展局,乡(镇)组建劳务经济服务站,村建立劳务经济服务点。健全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库,畅通劳动力资源调蓄和信息共享渠道,提高农村劳务输出水平。五是建立干部示范网络。做好事业单位干部外出务工活动的督查与考核工作,坚持科学管理、有序输出、干部带动的原则,建立干部打工示范网络。
四、今年,利辛县遭受了特大洪涝灾害,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灾后“六补”措施。为弥补灾害损失,增加农民收入,首次由政府牵头,组织全县富余劳动力到新疆季节性务工。县劳务经济发展局和该局驻新疆劳务输出办事处具体负责,组织2000人的劳务大军和民工专列赴新疆摘棉花。8月23日,利辛县委、县政府在阜阳火车站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为赴疆民工壮行。据带队负责人县劳务局副局长张健平介绍,为做好民工途中的服务工作,保障民工的利益不受侵害,他们在列车上成立了临时党支部。
利辛县委副书记仇全宇说:县劳务局的劳务输出工作搞得不错,赴疆摘棉花民工收入一般在1000元以上,也有少数人收入在千元以下。利辛有35万人在外打工,到新疆务工则是有序输出,由政府引导、宣传、号召、组织。劳务收入去年达到GDP的30%,今年则超过40%。已成为利辛县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据县劳务局调查:赴南疆民工拾花最高达5800多公斤,平均拾花在2500公斤以上,平均收益在1000元以上。北疆30%人员拾花2700公斤以上,收益在700元以上,40%人员拾花在1500公斤左右,收益400元以上。只有少数人员拾花不够返程车费。
利辛县领导对赴疆务工所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对存在的不足也提出了改进意见。县领导指出: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通过各种途径使劳务经济发展起来,壮大起来。在今后的劳务经济工作中劳务局要搞好服务,狠抓技术培训,信息收集发布、权益维护等,加强对各类培训机构、中介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工作。要坚定发展劳务经济不动摇的信心与决心。
五、按照县委3号文件规定,今年全县外出务工的事业单位人员应为928人。上半年,县劳务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这部分人员的外出情况进行了多次督查和考核。督查中发现,这些人中共有826人已经外出,有102人因这样那样的原因一时没有外出。务工人员去向绝大部分在省外,且以沿海开放城市居多。有15%左右经商、办企业,80%以上人员为别人打工,还有少数同志被聘用从事教学工作。外出人员有20%与务工单位签订了务工合同,多数同志没有签订。为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和跟踪服务工作,各单位采取了相应措施,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据统计,在事业单位外出务工人员中,年收入超万元的占60%,少数同志年收入超过10万元,畜牧局的周学军和朱旭光在利辛县创办了阳光奶牛场和城南综合农业大地开发公司,分别吸收富余人员20多人,效益十分可观,县农经总站的韩慧夫妇在浙江奉化溪口镇创办了今日食品分厂,已举家前往,并从利辛带去工人200多人,其年收入至少在10万元以上,文化馆的余自乐受聘为景德镇美术学院教授,加上其业余创作,年收入也近10万元;丹凤乡财管所副所长戴廷永在家乡创办木业有限公司,年纯收入近10万元。其余大多数同志的月收入在500—800元之间。事业单位1/4人员外出务工,在利辛县劳务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六、截至5月底,利辛县劳力输出总计34.5万人,其中长期工22.6万人,季节工11.9万人。全县事业单位干部实际外出826人。全县培训机构20所,共培训人员1万人,中介机构20个,有序输出1.5万人,劳务收入占GDP的40%以上。
针对利辛外出务工人员70%是粗壮工、工资低,30%是技术工、工资高的现实。利辛县劳务经济发展局将狠抓对民工的技能培训工作,以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确保他们的年收入能达到万元以上。
为加大劳务输出的力度,确保质量,经省劳动厅批准,县劳动局将招聘5000名劳务信息员,要求每名信息员每年完成100人以上的劳务输出任务,代购长途车票,代办外出务工证。超额完成的予以奖励。在此基础上,利辛县劳务局今后将重点搞好三大服务:技能培训、信息发布、权益保护。
有利辛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县劳务局不懈努力,利辛县的劳务经济一定会取得更大更好的发展! (记者 海啸 胡冰 李永)
摘自:2003.12.19.B1版《安徽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