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十五”期间,西藏各级党委、政府情系农牧民群众,把“三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引导农牧民转变观念,千方百计帮助农牧民增加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为了让更多的群众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西藏各级党委政府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2005年初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牧民增加收入的意见》,从政策上为增加农牧民收入指明了方向。同时,又相继制定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政策性补贴,为农牧民持续增收提供了制度保障。
切实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条件。据有关部门介绍,仅2005年1月至8月,全自治区乡村通达工程建设投资达到6个亿;农田草场建设投资1.6亿多元,水利建设投资8.5亿元,以工代赈8000万元。全区各级财政部门也对“三农”工作给予重点支持,在预算安排中对涉农支出实行重点倾斜。2005年财政涉农支出预算安排近9亿元,比2004年初预算增加9386万元。
山南地区乃东县克松村4组索朗多吉一家去年种植秋播大蒜15亩,纯收入达6.08万元,索朗多吉说,像他家这样靠种植秋播大蒜脱贫致富的,在山南地区还有很多很多。据了解,山南地区去年引进推广优质大蒜450亩,亩均纯收入达4700元,实现收入近256.6万元。2005年,西藏共投资3.2亿元在全区7地(市)实施了饲草奶牛基地、优质青稞、油菜基地、牦牛育肥基地、优质白绒山羊基地、藏猪藏鸡生产基地、草场围栏等近30个农牧业特色产业开发项目,使农牧业特色产业开发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组织引导农牧民参与工程建设,是增加农牧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去年,全自治区共落实农牧民就业培训补贴1500万元,实施农牧民劳动技能万人培训计划、农牧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劳动技能培训,农牧民的劳动技能得到了提高,也逐渐走向市场。去年,农牧民劳务输出达49.5万人次,劳务收入达5.6亿元。
西藏各有关部门从本行业实际出发,积极引导农牧民群众参与项目建设,促进农牧民增收。在有条件的县乡,把分散在民间的能工巧匠和机械设备集中组织起来,通过技术和设备整合形成合力,组建具有合法的、有资质、有规模的建筑劳务分包公司;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施工企业吸纳和培养农牧民工。
西藏自治区乡镇企业局为帮助农牧民建立增收的长效机制,积极帮助乡镇企业发展壮大,从而吸纳更多的农牧民就业,作为农牧民长期增加收入的渠道。由于各级党委组织引导,农牧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从以前的组织劳务输出,变成农牧民积极闯市场增加收入。
引导和帮助农牧民群众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是推进农牧业工作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关键。西藏涉农部门结合当前农牧区经济发展形势,提出了按照现代工业的理念经营现代农牧业,以产业开发的理念搞好农牧区开发,进一步将农牧业工作思路从农牧业生产向农牧区经济全局拓宽,从注重增产向以增收为中心转变,从单一生产环节向产加销一体化转变。引导农牧民逐步破除传统观念,转变生产方式,不断提高农牧业生产的规模。
有了的正确引导,农牧民科技种田和对新品种的接受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堆龙德庆县几年前开始推广优质青稞模式化栽培,3年时间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亩产大幅度提高。2004年,全区粮经饲作物种植比例由2000年的87∶11∶2调整到71∶19 ∶10。
很多农民对学习科技知识,依靠科技种田的热情也一天天高涨。拉萨市达孜县桑珠林村村民仓决告诉记者,2003年种玉米时,因施肥过多,根都烂了。后在技术人员培训种植下,“不但懂得了科学种植,而且还学会了解市场,第二年玉米收入就有2000多元。”话语中掩不住科技带来的甜头。
政策不断出台,观念不断改变,致富路子不断增多,广大农牧民的生活正如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