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五看长沙农业篇:五年长沙农民增收1659元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民增收是衡量一个地区是否全面发展的硬性指标之一。“十五”期间,长沙通过大力培育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科教兴农、引进涉农上市公司和企业等,促进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增加,记者了解到,长沙农民今年可支配收入为4600元,比2000年增加收入1659元。
培育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长沙的农业产业在“十五”期间,大力培育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加速推进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2005年,预计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达183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50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66.22亿元、36亿元和2438元分别增长了57%、49%、95%。
同时,长沙市在“十五”期间,重点建设了百里优质水稻,百里花卉苗木,百里优质茶叶,百里优质水产四大产业走廊,基本形成了近郊都市农业、中郊优势农业、远郊传统生态农业“三环四廊”的产业布局,区域优势明显。优质水稻、花卉苗木、优质茶叶、优质水产四大优势产业初具规模,总面积达280万亩,产值占全市农业总值的三分之一。其中浏阳河花木产业带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绿化苗木集散中心和全国花木的主产区之一,长沙市进入了全国“十大苗木之乡”行列。
科教兴农:800多期农技培训班培训15万多农民
长沙市的农业发展实施了科教兴农的战略,抓住了农民技术培训和农业技术推广两个关键环节,做到技术培训多样化,技术指导及时化。全市共举办各类农业适用技术培训班800多期,培训农民15万多人次,其中18000人获得绿色证书,7700人获得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合格证书,20000人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全市共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158项,新品种205个。其中推广超级杂交稻240万亩,稻鸭共粞、猪沼稻(菜)等生态农业种植技术10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500余万亩次。推广频振式杀虫等4000余盏、生物农药1200余吨、蔬菜大棚4万多个。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30万千瓦,农业机械总值近20亿元。水田耕整机达到10万台,小型联合收割机3500余台,2005年完成机耕面积500万亩、机收面积267万亩,分别占全市水稻面积的96%和50%,农机经营服务年收入突破32亿元。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65%,水稻生产基本实现育秧、机耕、排灌、抛插、植保、收获、运输等主要环节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农业科技贡献率由“九五”期末的38%提高到50%。
引进涉农上市公司和企业,实现长沙农业产业化经营
“全国知名涉农企业长沙行”、“2005长沙(福州)农业投资推荐会”、“2005长沙(北京)现代农业项目建设汇报会”等一系列大型会展活动在长沙举行,成功引进了南京雨润、上海光明等一批涉农上市公司和重点龙头企业入驻长沙。长沙市副市长张湘涛告诉记者:“这还只是长沙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
他告诉记者,“长沙市在十五期间加快了产业化经营的步伐。”目前全市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825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家、省级龙头企业20家、市级龙头企业40家,规模企业350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30家。预计今年全市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可达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80家以上,其中产值过亿远的企业有41家,比上年新增家。全市有03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认证,39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42个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国际认证加加酱油、明园蜂业、沐林食品、盛湘米业获得中国免检产品、中国名优产品、湖南名牌产品和湖南著名商标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