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伊通县以菜兴农年创产值近三亿元
几年来,伊通满族自治县委、县政府适时调整种植业结构.把目光瞄准城里人的菜篮子,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大力实施“兴菜工程”,积极引导、支持农民种植蔬菜,走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之路,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预计到年末,全县蔬菜总产量达到48万吨,创产值3亿元,纯收入1.74亿元,实现人均收入430元。
为普及实用技术,全面提高菜农生产素质,他们精心组织了“科技之冬”、“科技之春”、科普大集等活动,并采取集中办班、分散学习、发放资料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办法,为菜农解决生产技术上的难题。全县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28期,受训人数5000多人次;各乡镇、各单位积极为菜农提供信息服务,大力培育经纪人队伍。到目前,全县从事蔬菜贩运的经纪人累计有170多人,蔬菜贩卖专业点550个,从事人员1000多人,从事集市流动摊贩人员上万人,有利地促进了蔬菜市场的流通。
狠抓科技推广,以品种优化、技术创新为手段,不断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休整提高全县蔬菜水平。在引进新技术、项目方面,普遍应用了防尘、防静电、抗老化无滴膜,使用了节能暖风炉,推广了微生物无公害肥料,施用高效、低毒、无污染、无残留农药等,使全县蔬菜生产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5个基地6个品种被省农委、省绿办审批认证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绿色品种。
在温室大棚生产上,积极引导农民搞好园区建设,走集中开发、规模发展之路。全县已形成10大不同类别保护地蔬菜园区,36个具有30栋温室大棚以上的棚膜小区,33个具有10栋至29栋温室大棚的蔬菜示范小区,蔬菜面积已达到10552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11%。同时,他们结合生产季节和生产特点科学使用温室大棚。该县伊丹镇种植韭菜由2000年的50多棚,迅速发展到现在的300多棚,并辐射到伊通镇、三道乡等地。有的菜农把韭菜套种上黄瓜,四刀韭菜加一茬黄瓜,50米长的温室年纯收入达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