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标”成了辽宁阜新市农民增收的“香饽饽”
“种1亩地瓜足顶种4亩大田,这‘绿标’一上,可真是价又高,货又快。”彰武县双庙乡农民裴保山手掐着一厚叠刚卖完地瓜换来的钞票告诉记者:“从前哪敢想啊,种地瓜成了‘气候’,‘绿标’地瓜竟成了‘香饽饽’。现今,咱双庙人发家致富全靠它了!”
正是凭着“绿标”,彰武双庙成了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最有名的“地瓜乡”,这儿出产的“金明水”牌地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同样,也是凭着“绿标”,阜蒙县化石戈乡的“驼谷”牌小米身价不菲地畅销于沈阳、北京等大城市;
还是凭着“绿标”,东祥植物油厂的产品每公斤可增收5%;
还是凭着“绿标”,彰武谷香农产品公司的绿豆、黑豆、红小豆竟走出了国门,远销到日本及东南亚。
……
“有了‘绿标’不算,咱这地瓜还在申报有机食品呢!光产地瓜不算挣大钱,咱们深加工出来的果脯会赚得更多。”裴保山兴奋地向记者介绍着,什么生态集约农业、贸易壁垒、农药残留指标、附加率等等,一连串的名词、术语,听得记者不禁有些诧然。想不到,几年前还对绿色食品一无所知的这位农民,如今俨然成了“专家”。
正是这“绿标”,不仅让农民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而且也让他们闯市场的脑筋越来越“活”起来。
从5个到50个,5年翻了整10倍
从市农委了解到,阜新市的绿色食品认证工作从2000年末开始起步,当时,全市仅有3户企业的5个产品获“绿标”认证。5年后的今天,全市“绿标”产品猛增至19户企业的50个产品,整翻了10倍。这其中,有一批杂粮、蔬菜等产品还成了国内外市场上颇有名气的“名牌”。
更令人欣喜的是,除了“绿标”以外,有机食品的认证在该市也实现了零的突破。今年,已有2户企业的7个产品获得了有机食品认证,另有7处计260亩基地的7个品种也正在按有机食品的标准生产。
从6.35到364,无公害基地占全市耕地一半以上,彰武达80%
据市农委的同志介绍,该市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工作起步于2003年末,当时的基地面积仅有6.35万亩。目前,全市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已达364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无论是面积总数,还是所占耕地面积的比例,该市都在全省名列前茅。其中,彰武县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已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0%,该县已被省农委列为“三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整体推进的试点县。
“前面的路还有很远”
据市农委的一位负责人介绍,面对全国绿色食品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该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转型复兴的要求,前面的路还有很远。目前,该市绿色食品产业仍面临着初级产品多,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以及精深加工不足和附加值较低等问题。如何才能真正形成绿色食品的特色与产业化?如何才能将其进一步做大做强,并使其成为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更突出增长点?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