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增加农民收入 > 各地动态

内蒙古鄂前旗:多渠道促农增收

日期: 2005-11-21 00:00 作者: 来源:内蒙古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鄂前旗针对十年九旱的自然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夯实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牧民抵御自然危害的能力。2004年,全旗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4135元,位居全市第一。今年以来,虽然遭受十分严重的旱灾,但据前三季度各项统计数据分析,鄂前旗农牧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快,增幅较大,前三季度现金收入474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685元,增长5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今年有望继续保持全市领先位次。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夯实五大产业基地,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农牧民增收

  近年来,鄂前旗一是大力调整农牧业经济结构,着力培育药材、饲草料、肉产品、林产品、乳产品为主的五大产业基地,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十五”以来,成功引进大中型农畜产品加工企业13家。今年又与内蒙古正大饲料公司、内蒙古伊利集团、鄂尔多斯市中创商贸公司就肉食品加工和饲料加工项目达成了合作协议。由于这些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的引进和发展,有力地带动了鄂前旗舍饲养殖业、乳产业、林沙产业及特色种植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旗有野生麻黄草20万亩,人工麻黄草6.6万亩,年产麻黄草量达8000多吨;天然甘草240万亩,年产甘草1000吨左右;有毒灌草分布面积达400亩。全旗舍饲养殖户达8799户,占全旗农牧民总户数的63%。共建养殖小区150处,牲畜总头数达到260万头只,人均47头,出栏率70%。全旗优良牧草种植面积达35.05万亩,产草量达18万吨。以沙柳、速生丰产林为主的原料林基地面积达100多万亩。全旗农作物总播面积37.2万亩,人均农作物面积达9.3亩。其中,青饲料、优良牧草种植面积达16.8万亩,辣椒、西瓜、籽瓜、南瓜、胡萝卜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4万亩。二是加大优良农畜品种的繁育力度。大力引进北京荷斯坦奶牛及西门塔尔、夏洛克、秦川红牛,道赛特、特克色尔、奥美肉羊,盖县绒山羊等优良种公畜,全旗共建人工配种站389处,配备配种技术人员450名,落实资金400多万元,采取先进的牛羊同步发情技术,全旗人工配种率达50%。三是每年投入100多万元,用于牲畜疫病防控体系及农业科技推广及防雹体系建设。目前,在鄂前旗四大出口处建长年疫病防控点4处,四个镇设流动消毒组5处,建立4处农业防雹站,共配备技术人员117人。

  ——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促进农牧民增收

  鄂前旗严格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近年来,在全部减免农牧业税的基础之上。积极争取落实国家对农民粮食直接补贴,增加良种补贴,增加农机具补贴等政策,保护和提高了农牧民生产积极性。同时大力实施国家“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科学规划“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区。目前全旗禁牧531万亩、休牧135万亩、划区轮牧1227万亩,有4000多名农牧民享受到国家政策补贴。有效地减轻了草原压力,保护了生态,使草原得到了修养生息的机会。在项目实施区,农牧民积极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舍饲养殖和优良牧草种植及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全旗牲畜头数不降反升。

  ——发展三产,实施“大转型,大培训”措施,促进农牧民增收

  近年来,鄂前旗加大了以旗府所在地敖镇为中心镇,城川、昂素、上海庙为重点镇的城镇规划建设力度,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总投入达2.5亿元,增强了吸纳就业、集聚生产要素、辐射和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积极培育和发展以旅游、文化、交通、娱乐、餐饮为主的传统服务业和金融、保险、教育、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激发三产活力,提升三产比重。与此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扶贫搬迁项目。2003年以来共搬迁农牧户1640户6299人,并通过就业培训、劳务输出,转移农牧民富余劳动力达4735人。另外,旗委宣传部、组织部、妇联、党校联合举办短期妇女学校、农牧区科技能人培训班达15期,培训人员3000多人。宣传部、讲师团、科协、科技局、农牧林水部门组成的科技进万家服务队5年来累计下乡230次,发放科技资料5万多册,受益农牧民达3万余人次,为全旗农牧民脱贫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发挥区域优势,完善市场流通体系,促进农牧民增收

  鄂前旗的特殊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注定必将成为鄂尔多斯西部农畜产品交易上市的集散地。鄂前旗人抢抓这一优势,在短短不到5年的时间,在全旗建设各种交易市场13处,尤以城川、三段地、布拉格三处大型农畜产品交易市场突出,仅2005年前10个月,三大市场累计交易牲畜70万头只,实现交易额2.5亿元,鄂前旗的农畜产品通过此三处市场已远销宁夏、甘肃、陕西等10多个地区。

  鄂前旗集贸市场建设获得的成功,首先得益于旗委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支持。为了繁荣和发展集贸市场,旗委政府制定出台了促进集贸市场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工商、税务免征费用,交通、运管采取减免收费或公开承诺等办法积极投身到集贸市场创建活动中,其它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全力支持,通过落实政策、优化环境,有效地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同时,政府每年投入200多万元的建设资金,不断完善市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硬环境。其次是规范发展了农村经纪人组织,组建了各种形式的经纪人协会,充分发挥了农村经纪人的市场作用,起到了农牧民与购货商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目前,全旗已形成辣椒协会、麻黄草协会、蔬菜协会、牲畜养殖协会、科技信息协会、养猪协会等14个,发展会员1067人,促使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三是加强市场监管、深化市场环境。各苏木乡镇因地制宜与相关部门联合成立基层市场管理委员会,严格执行“一化二卡三包”经营人员管理规范化,信誉卡、违章违法记录卡,包个人卫生、包食品卫生、包摊位卫生规定,实行以工商行政管理为主,治安、城管、消防、卫生等单位协助的统一监管模式,有效解决了市场多头管理、政令不一、乱收费乱罚款的弊端和“有场无市”、农牧民不愿入市等问题。同时,制定出台了《文明市场公约》、《集贸市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积极组织开展“星级摊位”、“诚信业户”等文明经营行业评比活动,营建良好诚信的市场环境,并对假冒伪劣商品和欺买欺卖行为进行严查狠打,净化了市场环境。四是巧打品牌经营战略,使部分独具地方特色的产品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如城川镇的“碧玉”牌系列产品(辣椒、马铃薯、西瓜、大白菜)、“伊帝亚”沙生野菜等在周边地区及全国十几个省市地区已小有盛名。五是旗乡两级人民政府成立流通服务机构,在市场、农贸点设立专栏,定期发布信息,帮助农牧民及时掌握市场动态,科学分析农畜产品市场走势,合理安排生产。同时采取“走出去”的办法,不断拓宽本地农畜产品的销售网点,主动与各地客商、营销专业户洽谈招商,随时反馈产销信息,为农牧民服务。此外,充分利用网络发布信息,及时收集全国各地农畜产品供求信息,帮助农牧民解决买难卖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