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袋“富”后钱袋鼓——承德多措并举话增收系列报道之二
盛夏时节,承德市农村千里沃野,蔬菜、食用菌丰收,种植业和养殖业形势喜人,处处可闻可见农民依靠科技增收的故事。一个故事就是一个致富的成功范例,给人带来莫大的鼓舞。
在平泉,地栽木耳进入采摘期,各生产基地展现一派丰收的景象。茅兰沟乡蒙古营子村菌农董业存手捧着一朵朵油光放亮的黑木耳非常高兴,他说:“我栽了3亩黑木耳,用这一项技术就可纯挣3万余元呢。”董业存所说的技术,就是“全日光露地栽培黑木耳技术。”该项技术去年在平泉食用菌研究所试验成功后,一改过去大棚培植木耳菌的生产方式,开始在菌农中大力推广,建立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为使菌农尽快掌握栽培要点,研究所利用农闲季节到各乡镇举办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还抽调科技人员深入到基地进行现场指导,使这项技术迅速落户到各村组。现在,木耳栽培面积由去年的15亩发展到600多亩,涉及全县19个乡镇800多农户,栽培品种由去年的5个发展到12个。今年黑木耳喜获丰收,预计可产木耳300多吨,获纯利益600多万元。目前,该县“全日光露地栽培黑木耳技术”开发项目已被国家科技部列入2005年度“国家星火计划”。
见了效益,农民科技增收的意识增强了。一位农民这样告诉记者:“过去咱穷就是因为没技术,靠天吃饭。现在才明白,种田也好、养殖也罢,想致富就得拼技术。”
因此,农业技术的推广便深入人心,见成效的不单单是平泉一县,承德市八县三区均将“科技兴农”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直接而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今年,全市充分发挥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主渠道作用,承德市政府大力实施了“送农业科技进10万农户专项行动”。统一组织千名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到十万农户的农田圈舍,对“无公害时差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奶牛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苹果幼树优质丰产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二十二项重大集成化技术项目进行集中推广。这些技术融合了现有适用的常规技术和近年来引进成功的数十项单项新技术成果,有的已经被认定为地方标准,项目在总体上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最近,来自承德市科技局的消息让人振奋。截至目前,围绕这些项目全市共建示范村200个,示范园、示范场54个,印发技术小册子52700本,发放明白纸216.6万张,培训农民66.4万人次,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见,10万农户已是概数,二十万、三十万……甚至更多的农户接受或正接受着科技给他们带来的益处和影响。
在具体实施中,承德市采取了办培训班、组织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聘请专家教授指导和开设专栏节目进行技术咨询等办法。市蔬菜站以越夏蔬菜新技术、保护地后期管理、时差蔬菜栽培技术推广为重点,采取现场会和送科技下乡的形式,在隆化、滦平等地多次举办培训班;市农业环保站开办了以农产品质量监测,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以及产品质量认证的培训班。为了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各县均成立了科技下乡服务组,采取理论讲座与现场操作指导结合等方式,组织10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为农民提供全过程、多层次的技术指导、咨询和服务,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此外,还聘请了中国农大、河北农大、昌黎果树研究所的教授及科研人员到承德县、平泉县的重点果园进行现场教学和指导,推广普及果品标准化生产技术。
在记者手中,有一张市科技局提供的实施“送农业科技进10万农户专项行动”重点项目任务分解表。记者从表中看到,普及科技在万户以上的技术集中在蔬菜、玉米、食用菌的栽种、平衡施肥技术、三位一体养猪和奶牛的养殖等项目,范围几乎涵盖了八县三区。这正符合承德市农业已形成蔬菜、食用菌、马铃薯、杂交玉米制种四个主导产业和初步建成无公害蔬菜、食用菌、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新特杂交玉米制种、专用玉米、生态稻六大生产基地配套科技服务的需要。
通过实施“送农业科技进10万农户专项行动”,要在两三年内使这些集成化技术在10万个以上的农户得到系统、准确地应用,从而带动全市农业实现一次重要的技术升级换代。这是承德市农业应对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更直接关系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