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保护地生产 拓宽增收渠道稳步增加农民收入
瓦房店市位于辽东半岛南部,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优越,交通便利,适宜发展保护地蔬菜生产。多年来,市委、市政府明确“三农”问题这个着眼点,抓住农民增收这个落脚点,把保护地蔬菜生产列为农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特别是2003年被国家列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出口示范基地县以来,在保护地蔬菜发展上,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核心,以基地建设为重点,以科技服务为手段,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加快结构调整,基本实现了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促进了蔬菜保护地生产的快速发展,全市蔬菜产销呈现出总量增长、品种丰富、质量提升、出口扩大的良好势头。到2004年末,全市保护地蔬菜设施面积达到9.6万亩,实现产量38万吨、产值3.9亿元,分别占蔬菜总产量50.9万吨和总产值5.2亿元的74.5%和75 %。其中出口蔬菜达到3.6万吨。我市保护地蔬菜生产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领导高度重视,农业部门认真抓好宣传服务
瓦房店市委、市政府把保护地蔬菜生产工作纳入农村“三增一保”考核内容,作为农民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主管市长亲自挂帅,农业部门积极参与,年初把保护地建设指导性任务指标下达到各乡镇办, 生产过程中多次召开现场调度会,观摩典型经验,实地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为了鼓励保护地蔬菜产业健康发展,各乡镇办也成立相应机构,把保护地发展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实行了统一规划、统一调地、统一修路、统一供电、统一供水、统一指导等一系列措施。炮台镇实行领导包片、机关干部包村的做法,以百亩小区建设为重点,抓规模建设和群体效益,每个村都有统一规划的保护地生产小区,2004年全镇新建百亩以上小区9处,新发展保护地2200亩,到目前,全镇保护地面积达到万亩以上;驼山乡、东岗镇以韭菜、草莓冷棚建设为重点,促进规模发展,形成了万亩冷棚生产基地群;仙浴湾镇通过招商发展冷棚五彩椒生产,带动全镇保护地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出台优惠政策,扶持蔬菜保护地生产
为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加快实现强市壮乡富民进程,促进农民增收,市政府连续3年出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奖励办法,每年拿出500多万元用于农业奖励。保护地蔬菜生产、市场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应用等方面都列入奖励办法之中,对促进全市保护地蔬菜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农村经济发展局多次协调金融部门为农民贷款, 2004年仅农村信用社就为建棚户发放信誉贷款860多万元。乡村两级政府,在土地调整、建设规划、修路供水、信息传播、市场建设等方面都有优惠政策,都有新的举措,有效地促进了保护地蔬菜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开展科技服务,在服务中求实效
科技服务是保证保护地蔬菜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我们主要抓了四项工作。一是搞好科技培训。聘请蔬菜专家培训乡村技术员和生产大户,做到乡乡有科技示范村,村村有科技示范户。二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搞好科技传播。定期在电台、电视台、报刊进行蔬菜生产技术讲座,普及宣传典型经验。三是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市里采取科技人员“打样”、“挂牌”服务方法,安排32名科技人员分组划片常年到定点乡镇搞好科技指导,解决生产技术难题,零距离的为农民服务,增强了科技素质,提高了致富能力。四是完善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专业协会在政府与农户之间、生产与销售之间、产品与市场之间架起了桥梁,组织农户实行标准化生产,为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
实施质量监管,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在农产品质量监测和市场监管方面,组织落实、机构健全、管理到位。市政府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农业副市长任组长,农村经济发展局负责抓好日常管理工作。先后投资195万元建立了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和13个乡级监测点,常年做好农产品质量监测,确保上市蔬菜达到质量安全标准。2003年,我市被列为国家无公害出口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以来,不断加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目前全市建设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蔬菜生产基地29处,有23个蔬菜品种获得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识。
建设批发市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抓好市场建设是促进保护地蔬菜生产高效发展的重点,为此,市委、市政府采取正确引导,积极扶持,稳步发展的策略,一方面巩固和完善本地市场,已建成6处大型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发挥了蔬菜集散地的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协会和经纪人的作用,努力开辟外埠市场。经纪人曲行云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俄罗斯成立农产品销售公司,使我市的黄瓜、西红柿等产品远销俄罗斯市场。同时,通过科技进步,改善品质、打造品牌,不断拓宽了国内外市场。
我市保护地蔬菜生产虽然起步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省内先进地区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今天,要借着这次会议的东风,虚心学习先进经验。在今后工作中,抓住机遇,扩大规模,强化科技,提高质量,加快蔬菜保护地建设步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