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结构调整 促农民增收——以河南省西峡县为例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十年来,河南省西峡县立足县情,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一、全方位调整农业结构
西峡县位于伏牛山腹地,是豫西南边陲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全县总人口42.9万人,总面积3454平方公里,是河南省第二区域大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西峡县结合当地实际,紧扣“调”字做文章,采取切实措施,全方位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
(一)调“强”产业
西峡县通过调整农业结构,使农村产业群体由弱小变为强大,增强了其抗御市场风浪的能力。该县以产业政策、资源优势、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有退有进”、“有所为有所不为”,采取“稳”、“限”、“放”、“抓”四字方针,对传统的农村产业群体进行战略性改组。
一是对直接关系农民群众温饱问题的基础性产业,例如粮食、蔬菜产业,以“稳”为本,稳定面积,稳定产量,稳定质量,进而稳定农民的“粮袋子”和“菜篮子”,稳定农村大局。
二是对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和国家政策限制发展的产业,例如木材加工、白肋烟种植等,采取“限”的方针,或令其停工转产,或限定其生产规模,从而避免这些产业盲目发展,以防止劣势产业与优势产业争资源、争资金、争劳力。
三是对有一定群众基础和市场空间但不容易形成规模和优势的产业,例如畜牧业等,采取“放”的办法,放手让农民自主发展,能发展多快就让它发展多快,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让它发展到什么程度,使之成为农村产业群体的必要补充,弥补农民收入。
四是对既有资源优势,又符合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的优势产业,采取大“抓”、大发展的方针,收缩战线,主攻强项,重点发展,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近年来,该县按照这一方针,逐步培育出了以香菇、黄背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以猕猴桃、板栗为主的林果业,以山茱萸、天麻为主的中药材产业等三大支柱产业,形成菌、果、药三足鼎立的产业群体。
(二)调“大”规模
西峡县根据资源分布和地域特色,按照适地适树、适度规模、相对集中、连片开发的原则,对菌、果、药三大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模式化种植、车间化管理,狠抓基地建设,膨胀产业规模,创造规模效益。
一是对不占用耕地的袋料香菇产业,该县以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和专业示范场“四专”建设为重点,实行下限规模控制。凡达不到限定规模的,不批准其生产计划,不给予其资金支持,不给其下达用材林采伐计划和菌种供应计划,从而既保证了袋料香菇的生产规模,又实现了林木资源的合理、有序开发。
二是对以占用耕地为主的猕猴桃产业,该县以合理调整土地、完善土地租赁及承包经营机制为重点,落实面积,落实地块,落实规模。根据猕猴桃适生的土壤及气候要求,该县重点规划实施了312国道沿线百公里8万亩“猕猴桃长廊工程”。
三是对以占用坡地为主的山茱萸产业,该县规定其保护区和主产区,以野生基地改造和品种改良为重点,逐年进行补栽、嫁接、垦复、去杂,加大基地改造力度,变野生为人工栽培,变劣质品种为优质品种,建设优质山茱萸丰产基地,实现规模化发展。
(三)调“活”模式
为了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西峡县在实践中探索并尝试了一些灵活、有效的经营模式,使之成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的有效载体。
一是园区示范,法人经营。该县创建示范场和特色农业示范园,建设一批集实验、示范、培训、推广于一体的高标准示范工程,使之成为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高产、高质、高效“三高”产业基地。该县动员县直一级单位创办猕猴桃示范园,并采用个人集资、单位管理、法人经营的形式,按照精品园、样板园、高效园、风景园、科技园的要求,全力以赴,加快建设,在农民群众中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二是培训“三专”,集约经营。该县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大力培育特色农业专业乡、专业村和专业大户,对“三专”尽可能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对重点乡镇、重点村和重点户,实行定点扶持和跟踪指导,抓点带面,推动农业生产向专业化、集约化迈进。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特色农业专业乡12个、专业村150多个、专业户6000多个。
三是股份合作,多方经营。该县按照股份合作制的要求兴办农业企业,政府、单位、集体、个人一齐上,采取资金入股、资源入股、设备入股、技术入股、劳动力入股等多种形式,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实现优势互补,结成利益共同体,发展股份合作经济。近年来,全县共创建股份合作制农业企业20多家,以股份合作制形式开发农业生产基地5万多亩。
四是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该县对一些农业项目采取双层经营的形式,宜统则统,宜分则分,有统有分,统分结合,不搞“一刀切”。例如,一些村组在袋料香菇生产中,由村组统一备料,统一技术指导,由农户分散生产。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又节约了成本,解决了农户缺资金、缺技术、缺设备的难题。
五是“双联”帮扶,合作经营。“双联”是指单位联系村,干部联系户。该县在全县开展了“百村千户双联”活动,组织100多个县直单位和1000多名机关干部,与村组、农户结对帮扶,对口扶持,合作开发农业项目。
六是“借梯上楼”,引资经营。该县制定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招引县外客商到西峡创办农业企业,发展特色农业。
(四)调“长”链条
西峡县坚持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实行生产、加工、营销、服务“四位一体”,引进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林工商一条链的运作方式,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使生产、加工、流通有效对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农产品的多层次加工增值和产业升级。
一是“反弹琵琶”抓生产。该县把传统的“生产一加工一销售”运作程序颠倒过来,变成“销售一加工一生产”,市场需要什么就加工什么、生产什么,以销定产,以销促产,用市场拉动加工和生产。1997年,该县根据全国香菇市场的变化,抓住“南菇北移”的契机,瞄准市场空档,决定大力发展香菇生产。由于决策对路,西峡香菇上市伊始就供不应求,不但很快在北方市场站稳了脚跟,而且向南回流,进而又远销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二是抓住市场活流通。该县全方位、多层次地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使产地市场、销地市场和国际市场相互对接起来,形成网络。首先,该县大力培育以香菇专业市场、猕猴桃专业市场和中药材集贸市场为主的产业市场。该县双龙香菇市场发展迅速,目前占地面积扩展到1.5平方公里,拥有487家专业购销门店,30余家加工企业,全国20余家香菇购销公司及日、新、港、台客商常年在此从事购销业务。该市场年交易额达到6亿元以上,高峰期每天外运香菇10万公斤,成为集购销、分级、加工、包装、保鲜、储运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市场,正在成为全国有影响的香菇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食用菌先进市场。其次,该县加强农产品购销及经纪人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培养“守山头”、“闯滩头”的农民购销员队伍,把市场通向千家万户,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目前,该县专门从事香菇购销的人员超过5000人。其三,该县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郑州等大中城市设立西峡山珍直销窗口24个,与一批国内大型批发市场、商场、宾馆建立了稳固的购销关系,扩展了城市市场。其四,该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1998年,该县专程组团考察了日本、香港等地的香菇市场,广泛接触外商,接待日、韩、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近百人次,香菇出口创汇稳步增长。
三是抓活“龙头”促加工。该县围绕菌、果、药三大产业,催生和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运销、服务型龙头企业,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发展上联市场、下联基地的“龙型经济”和订单农业、合同农业。目前,该县已培育出一批林果业龙头企业和中药材龙头企业,其中,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共有11个子公司,总资产达7亿元,年销售收入6亿元的企业集团,已跻身全国中医药企业50强。依托龙头企业,全县先后开发出了以六味地黄丸、香菇多糖饮品、SOD猕猴桃饮料为主的系列加工产品,全县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率平均增长2倍以上。
(五)调“优”产品
西峡县实施“五个一计划”,构建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科研、培训、推广、应用相衔接的科技组织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以科技含量促产品质量、创名优产品。一是建立一批科研机构。该县先后投资近千万元,建起了建筑面积1670平方米的食用菌科研中心,建成了拥有国内一流设备和百亩实验基地的猕猴桃研究所。二是挂靠一批科研院所。该县与中国林业科学院、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日本长野北斗产业株式会社食用菌研究所、上海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外权威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被中国林科院确定为“科技兴林示范县”。三是联系一批专家学者。该县聘请资深食用菌专家担任常年技术顾问,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定期到该县举办学术报告会和实用技术讲座。四是培养一支永远不走的科技队伍。该县加强科技培训,从县乡领导到村组干部,从技术人员到农民,都必须接受香菇、猕猴桃、中药材实用技术培训。县职业教育中心开设菌、果、药专业课程,年输出中级实用人才200多人。全县已形成县有科技骨干、乡有专业队伍、村有科技服务小组、户有技术明白人的阶梯式科技队伍。五是推广一批农业高新技术。该县重点推广香菇生产及深加工技术、猕猴桃栽培和系列加工技术等,买断了中国农业大学SOD猕猴桃专利技术,把高科技引入农业生产,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产业升级和名优产品开发。
二、调整农业结埕构的成效
(一)培育了主导产业
西峡县是一个深山林业县,过去,农业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粮经比例严重失调的农业结构成为制约西峡经济发展的根本症结。目前,以香菇为主导的食用菌产业,年产量1万吨,占全国的1/10,该县也因而成为全国十大商品香菇基地县,该县双龙香菇市场是全国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场;该县以猕猴桃为主的林果产业,人工栽培面积8万亩,总产量达3万多吨,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猕猴桃之乡”;该县山茱萸总面积已达22万亩,正常年景产量可达160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2,获得国家质监总局的“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认证,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山茱萸之乡”;该县人工栽培天麻500万穴,是全国最大的天麻基地。该县菌、果、药三大主导产业对农民收入、农业总产值的贡献份额分别达到61%和63%。
(二)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2003年,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026元,比1995年增长了一倍多。农业结构的调整也带来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使农户与农户、农户与农业企业、农户与集体之间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协作关系,拓宽了农民收入的渠道。以西峡近年来创建猕猴桃示范园为例,农户将耕地出租给县直单位用于发展猕猴桃基地,收入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成倍提高。其主要收入来源有五个:第一,农户每出租一亩耕地,年租赁收入300元。这部分收入相当于农民一年种粮的净收入。第二,农民应聘在猕猴桃示范园从事生产劳动,可获得劳务收入。第三,农民在猕猴桃示范园套种药材、蔬菜及其它经济作物,可获得一定比例的分成收入。第四,随着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壮大,与之配套的猕猴桃储藏、销售、加工、运输等相关产业为农民增加了新的就业门路和收入来源。第五,农民出租土地后,可以腾出时间进城务工经商,既转移了剩余的劳动力,又增加了收入。
(三)增强了经济实力
1997年以来,该县整体工作连续6年获得南阳市目标管理一等奖,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112个县(市)中由1997年的第79位上升到2003年的第42位,前移了37个位次,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南阳市保持先进位次,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先进县”、“全国科普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等荣誉称号。
(四)提高了综合效益
调整农业结构不但经济效益明显,而且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得到了同步提高。全县林业资源消耗量低于增长量,活立木蓄积量保持在791万立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6.8%,其中,经济林面积达到88万亩以上,是全国唯一的“科技兴林示范县”。在调整农业结构的过程中,农民既从中得到了实惠,还转变了观念,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科技意识明显增强,参与发展市场农业和现代农业的自觉性普遍提高,从而激活了农村生产力。同时,经济发展也促进了社会进步,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社会治安状况明显改善,乡村文化生活健康、活跃,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大局稳定。
三、在调整农业结构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
调整农业结构,必须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局,把握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内在关系,摆正三大产业的位置。西峡县以农业结构调整催生一批农业企业、乡镇企业,这既促进和带动了相关工业的发展,也激活了第三产业;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带动和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从而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互促互动、协调发展,保持国民经济良性运行。西峡县近年来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兴办各类加工企业450多家,初步形成了药材加工、林果保鲜加工、菌类生产加工等六大工业体系,全县50%以上的农产品实现就地加工增值,增值率平均达到150%以上。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已经达到30:48:22,农业增加值的60%靠第二、第三产业直接拉动。
(二)正确处理市场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关系
调整农业结构,既要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为导向,用市场调控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适应市场需求;又要遵循自然规律,从本地区地理条件、气候环境、资源状况和经济基础等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西峡县菌、果、药三大产业之所以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就是因为狠抓了农业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变“对抗性”生产为“适应性”生产,使这些产业既有市场需求的拉动,又有独特自然资源的支撑。
(三)正确处理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关系
比较优势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横向的相对优势,后发优势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纵向和横向统一的相对优势。只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农业结构调整才有特色;只有营造出发后优势,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西峡县致力于发展特色农业,既营造了比较优势,又使这种比较优势转化为后发优势,从而使一个经济基础很薄弱的山区贫困县后来居上,改变了面貌。
(四)正确处理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农业结构已经不能用也不应该靠“计划”来控制,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行政推动、提供服务和示范引路的关系。既不能简单地搞强迫命令,也不能弱化行政推动作用;既要运用信贷、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处理问题,又要善于通过宣传发动、说服教育、示范引路、优化服务等方法解决问题,变推着农民下市场为引导农民闯市场,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启动调整农业结构的内在动力。西峡县在调整农业结构中,既注重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创办特色农业示范园、示范场,进行典型引路,又注重加强对发展特色农业的领导和指导,因而使全县农业结构调整顺利推进。
(五)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和培植、保护的关系
发展资源型经济,必须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和培植、保护的关系,既要把资源当资产经营,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又必须树立培植资源就是发展经济的观念,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资源培植,以再生资源促进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西峡县近几年在开发林业资源的过程中,始终把保护和培植资源放在第一位,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林业资源培植和保护的力度。全县共新建、改建高标准人工林果基地20万亩以上,实施了长江防护林工程、林业世行贷款项目工程和林业综合开发工程,加快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在袋料香菇生产中,该县严格限额采伐,改造加工袋料木屑的粉碎机,使全县所有木屑加工粉碎机全部只能吞吐枝梢材;积极进行袋料香菇培养基替代物实验,使替代物比例达到了30%以上。
摘自:2005.1(66—70)《中国农村经济》(作者单位:1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2河南省西峡县县委)

提示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