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劳动力转移成为鄂尔多斯市农牧民增收的“加速器”
2004年以来,鄂尔多斯市发挥政府在人口转移中的引导、服务和协调作用,加大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力度。据统计,2004年全市累计转移出去农村牧区人口6.59万人,其中劳动力4.87万人。在所有转移出去的人口中,举家搬迁有14319户、4.47万人。 地区分布特点来看,凡是工业化速度较快和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地区,人口转移的速度较快。近几年来,农村牧区人口转移数量较大的旗区分别为伊旗、达旗、准旗、杭锦旗和东胜区。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日趋深入及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和劳务输出逐步加快,有效地促进了农牧民收入的增加。据统计,2000年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453元,其中来自工副业收入185元,占7.5%。2003年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090元,其中工资性收入820元,占26%,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在全市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每人平均月收入750元,年收入达到8000元左右,这就为广大农村牧区带回了7亿元左右的收入。 如果对鄂尔多斯市劳动力转移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稳定增长,为农村牧区人口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经济保障。如在工业经济发展较快的伊旗乌兰木伦地区、准旗的薛家湾地区、鄂旗的棋盘井地区,由于工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使当地农牧民就地转移、就地致富,而且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农村牧区人口转移。
——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牧区人口转移拓展了广阔的就业和生活空间。据统计,全市农村牧区有乡、镇苏木99个,其中镇政府52个,占53%,乡、镇苏木数比2000年减少31个。市镇人口由2000年的73.91万增加到2003年的97.6万,年均增长10%。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拉动了农村牧区人口的转移,另一方面为农村牧区人口的进一步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和生活空间。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日趋深入,为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增加了就业渠道。同时,鄂尔多斯市按照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快农村牧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方面不断做强做大农牧业经济总量,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这为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和农牧民增收拓展了渠道。
——各项配套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为促进农村牧区人口转移提供了政策保障。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就农牧民进城务工发布了一系列的文件。我市去年5月份出台下发的《鄂尔多斯市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逐步取消了农牧民进城务工的各项限制性、歧视性就业政策规定。农牧民进城务工、经商、生活等门槛开始降低,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牧区人口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