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增加农民收入 > 各地动态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农民“追科技之星”收入上亿元

日期: 2005-03-22 00:00 作者: 孙桂娟 来源:内蒙古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内蒙赤峰市古松山区的许多农民如今也成了“追星族”。不过他们追的不是演艺界明星,而是科技专家,是科技之星。松山区农民喜“追星”,与松山区委、区政府的引导、扶持密不可分。

  松山区是农业大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8%,以往这里的多数农民种地使的是蛮力气,养殖靠的是老道道、土办法,生产技术含量低,增收缓慢。为转变农民生产经营观念,区里在农民家门口开办“科技超市”,为他们学习实用技术提供方便。农闲时集中讲课,农忙时把课堂搬到种养殖场、田间地头,现场指导。技术人员根据区里发展的产业、所上项目授课。设施农业是松山区2004年锁定的农民增收一大主导产业,农民白天忙,没功夫,技术人员就晚上到设施农业小区,讲解设施农业田间管理、种植等生产技术,对新建棚户逐棚指导,还请有经验的种植大户现身说法,激发起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热情,去年新建棚室2万亩,95%棚室当年种了一茬蔬菜,每个棚纯收入4000多元。农民可以根据自己所需订“科技自助餐”,想吃啥“菜”就点啥“菜”,只要农民有需求,技术人员就登门去服务。经专业大户点菜,松山区农牧业局已举办无公害蔬菜种植、设施棚菜种植、养牛等培训班2000期,解决种养技术难题110个。

  该区在15个种植、养殖专业村成立“科技书屋”,随时供农民免费学习科技知识。在种养业专业大户、协会、集贸市场等处安装20台科技信息机,鼠标一点,农民即可了解市场行情、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发布供求信息,向专家咨询疑难问题。

  他们还建设了六大类十处科技示范园区,引进种植业、养殖业新品种600多个,应用农业适用技术二十多项,从而辐射带动更多农民应用先进技术。通过示范,全区发展无公害蔬菜17.5万亩,绿色水稻 3万亩,旱作农业30多万亩。松山区还发挥农技协会的桥梁作用,把农业新技术推广到农户中去。180个农技协会带动农户24000户,建起种植、养殖基地20多个。

  灵活多样的科技推广应用方式,提升了农民学用科技热情,进而掀起了农民“追星热”,500多名农技人员成了农家“座上宾”。通过学习科技,松山区95%农户每家至少有一名劳动力掌握了一至二门实用技术,涌现出了3万多农村实用人才,300名农民还获得了技术职称。 2004年,松山区农民增收2.73亿元,其中依靠科技增收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