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足县2005年大春备耕情况汇报
一、突出“四早”,争取主动
一是早安排早布署。12月4日县里在龙水镇召开了2005年科技下乡入户工程启动仪式;2005年1月20日,重庆市又在我县召开了科技下乡入户工程启动仪式大会,参加会议的有县直机关主要领导、农口各单位领导和技术人员、各街镇乡主要领导和农业服务中心人员,共计5000余人。在启动仪式上,县主要领导对05年全县春耕生产进行了全面的安排布署。
二是及早理清工作思路。2005年1月份全市农业局长会议后,局党组里召集了局领导班子及有关业务科、站负责人,对我县2005年的农业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粮食安全稳农业、科学技术兴农业、生态旅游富农业、优质高效强农业的工作思路。
三是及早明确工作重点。全面实施三大战略;着力抓好三大产业;精心打造四大工程;切实抓好七大基地;广泛开展“两大储备”;深化完善企业改革。主要内容是:粮食安全战略、农业产业化战略、科技兴农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优质粮油、优质枇杷及冬菜 .调味品产业化建设;优质良种工程、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程、优质再生高粱工程;优质粮油生产基地、优质枇杷基地、冬菜基地、苦丁茶基地、优质商品鱼基地、蚕桑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科技储备、项目储备;农业下属企业场站的改制
四是及早制定全年工作目标。2005年,市下达我县粮食生产目标任务是:全年粮食种植面积87.93万亩,粮食总产47.03万吨。县计划目标任务是: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2.25万亩,总产47.358万吨,其中小春种植面积24万亩,总产6.051万吨,大春粮食种植面积68.25万吨,总产41.307万吨。大春粮食生产中,计划种植水稻44.7万亩,玉米7万亩,红苕11万亩,高粱2万亩,大豆1.36万亩,绿豆2.1万亩。粮油优质率提高5%,商品率提高2%。
二、科技兴粮,技术先行
2005年是全市科技兴粮年,我们将在粮油生产上重点抓好“ 十大技术”的推广应用:
一是推广水稻旱育秧及抛秧技术,计划推广旱育秧28万亩,抛秧5万亩;
二是推广玉米综合配套增产技术,面积5万亩,重点突出良种、早播、肥团育苗、地膜覆盖等核心技术;
三是推广农田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拟定在拾万、金山、国梁等乡镇建设农田保护性耕作2.0万亩以上示范片,以带动全县实施农田保护性耕20万亩(其中:稻田15万亩, 旱地5万亩);
四是推广以地膜栽培为主的农作物抗灾、避灾、增产增收技术,重点抓好4万亩玉米地膜覆盖栽,2万亩花生地膜覆盖栽培;五是推广3万亩麦-豆-苕间套作技术,发展优质绿豆;
五是推广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计划在拾万、金山、万古、国梁、回龙、三驱等镇推广水稻超高产栽培1万亩,其中核心示范片600亩,计划水稻亩产750公斤以上;
六是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使用水稻、玉米等作物专用复合肥、BB肥等;
七是推广大春粮油作物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技术;
八是推广优质再生高粱两季双高产技术,计划在24个街、镇、乡推广2万亩,品种泸杂四号;
九是推广双季花生综合丰产技术,计划在邮亭、珠溪、龙石三个镇推广春秋两季连作花生2万亩;
十是推广优质粮油作物无害化栽培技术。结合优质粮油基地建设,一方面要大力推广作物稿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技术,减少和控制化肥使用量,清洁田园,减少土壤污染;另一方面,要推广使用高效、低毒、无残留农药,大力推广生物制剂,减少有机磷农药的施用量和次数,特别是在作物生长后期,要禁用高残留的剧毒农药,以此来确保我县粮油产品的优质、安全生产。
三、产业加化,促农增收
2005年,我们将重点实施好“四大”产业化工程项目建设:
一是优质粮油产业化工程。计划建立33万亩优质粮油基地,其中优质稻25万亩(品种以K优及Q优系列为主)、优质再生高粱2万亩(品种为泸杂四号)、优质油菜4万亩(主推广渝黄一号)、双季花生2万亩(品种天府9、10、11号)。
二是优质枇杷产业化工程。主要抓好8万亩优质枇杷基地基地建设。重点是引进优质、高产、商品性好、市场前景较广的品种,推广无害化栽培。
三是冬菜、调味品产业化工程。计划建立优质冬菜基地8000亩,优质调味品生产基地5000亩(其中辣椒基地2000亩,生姜基地3000亩)。
四是稻田养鱼工程。利用我县稻田养鱼优势,结合旅游名食——邮亭鲫鱼、荷花鱼等发展稻田养25万亩。同时利用现用的规模化养殖,发展南美白对虾、斑点叉尾鮰等名特优水产品3000亩。
四、重抓农资,确保生产
1、“两杂”备种充足,供种速度较快。到2月15日为止, 全县已供杂交水稻种36万公斤,占计划用种的78.2%。目前,在县内种子经营种子的各公司(含代理商)库存水稻种达11万公斤,完全能满足今年水稻生产用种需求。 全县共备杂交玉米种子22万公斤,现已供种10万公斤,占计划用种的47.6%。主要品种有临奥1号、登海11、渝单8号、渝单7号、蠡玉10号等高产品种。计划用优质高梁及花生种目前正在筹集资金,统一调购。
2、化肥、农药、农膜货源充足。全县大春计划用化肥1.5万吨,其中,氮肥0.75万吨、磷肥0.65万吨、钾肥0.1万吨。目前氮肥储备充足,已备足氮肥0.75万吨、磷肥(过磷酸钙)0.4万吨、复合肥0.1万吨、钾肥100吨。全县大春生产计划用膜200吨,目前已备150吨,大春“四苗”用膜有保证,主要是大田栽培用膜尚有缺口。现已准备各类农药50吨,其中杀虫剂30吨、杀菌剂15、杀螨剂3吨,除草剂1吨,其它类1吨。
3、加强农资市场管理,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坑农。一是春节前,县农业局执法大队,组织县内所有种子经营户进行了种子法规培训,核发了经营许可证,并对经营户所经销的“两杂”种子进行了逐一登记备档;二是县植保站,结合鼠药市场整顿,对县内农药经营户进行了清理,重新审核发了《农药经营许可证》;三是县农业局、工商、技术监督局联合组织了检查,对县内农资经营门市、摊点进行了突击检查,未发现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事件。目前,春播即将开始,县里将统一组织农资检查小组,进一步加强农资市场管理,确保春播期间全县农资市场健康正常。
4、稻田蓄水较好,水稻育秧用水有保证。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县44万亩稻田中,有水面积38万亩,占86%;黄浑田面积3万亩,占7%;需水田(含干田)面积3万亩,占7%。全县计划秧田面积7万亩,育秧用水有保证。
五、越冬农作物苗情长势及管理
1、面积及长势情况。全县播种小春粮油作物面积万亩,其中小麦19万亩,豌、葫豆5万亩,油菜7.万亩。目前小麦长势良好,一类苗占9.5万亩(50%),二类苗占6.65万亩(35%),三类苗2.2万亩(13%)。油菜苗长势一类苗占3.5万亩(49%),二类苗占2.5万亩(35%),三类苗占2.85万亩(15%)。3、下步管理。一是重点抓好小麦穗期蚜虫、白粉病、赤霉病的防治,大力推广“病虫一枪药防治技术”;二是搞好油菜菌核病、霜霉病的防治;三是搞好小麦、油菜中后期缺肥田块的根外追肥。
六、关于保护和提高我县粮食生产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认真贯彻落实“两法一条例”,保护好基本农田(注两法一条例系指《土地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1、继续抓好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工作。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引导农民珍惜土地,培肥地力,逐步提高农业产出率。农户在承包期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必须严格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妥进行。
2、抓好乱占耕地案件的清理查处工作。坚决制止各种乱占耕地和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的现象。严格控制征地规模,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进一步加快对各类开发区清理工作,严肃处理违规设立开发区和非法占用耕地问题。严格执行退耕还林政策,绝不允许在基本农田中挖塘养鱼、植树造林。
3、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保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
(二)、加大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增加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和农村基础条件,不断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2、加大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强稳产高产田建设和优质粮基地建设,提高粮食高产稳产的能力。
3、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转变农业支持方式,把有限的投入用到农业科研、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三)、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切实保护好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1、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步伐,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调动保护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2、是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构建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
(四)、正确处理好粮食安全与结构调整的关系
尽快改变当前不少干部群众中片面地认为“调减粮食面积越大,结构调整就搞得越好”的错误观点;一谈农业结构调整就“弃粮经果、经蔬”的盲目作法,要牢固树立“粮食稳,百业稳,粮食兴,百业兴”的战略思想。要把结构调整与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一起抓,特别是粮食主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