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河源农村经济平稳增长 农民收入同比增长5%
据广东河源市统计局对河源市全年农业生产预计分析统计,2004年全市农村经济平稳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4亿元,比上年增长4.2%;农民人均纯收入3488元,比增5%。
2004年,在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鼓舞下,河源市认真贯彻“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科技兴农步伐继续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农林牧渔业和农村经济平稳发展的良好成绩。在晚造遭遇50年一遇的旱灾之际,全市上下坚持抗旱救灾,确保把农业生产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据初步统计,200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4亿元,比上年增长4.2%;农民人均纯收入3488元,同比增5%,基本实现了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的目的。
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良好
农村经济平稳发展。2004年,河源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可实现58.38亿元,比上年增长4.2%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下同。其中农业产值35.99亿元,比上年增长3.2%;林业产值3.52亿元,比增7%;牧业产值14.89亿元,比增5.1%;渔业产值2.95亿元,比增3.4%。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旱灾导致粮食歉收。2004年,河源市农业结构调整继续优化,据初步统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92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总产105.4万吨,减少2.1万吨,下降2%。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17万亩,减少0.9万亩,下降0.4%,总产90.2万吨,减少3.5万吨,下降3.8%,亩产416公斤,减少15公斤;大豆播种面积27.9万亩,总产3.8万吨,分别比增23.4%和26.7%。水稻总产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今年晚造受干旱和寒露风侵袭。截至10月底河源市有82万亩农作物受灾,成灾38万亩,绝收2.4万亩,分别占晚稻播种面积的48%、22%和1.4%。在水稻播种面积中,全年优质稻的播种面积170万亩,占78%,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同时,蔬菜的经济效益提高调动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预计今年全市的蔬菜播种面积61万亩,总产67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花生的种植面积为35.7万亩,比上年减少3.3%;花生总产量5.8万吨,比上年下降5.7%。
林业生产发展迅速,重点工程引进成功。河源市的林业生产一方面以建设青山绿水城,营造优美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一方面狠抓招商引资,引进了亚洲创建河源木业发展公司建设20万立方米高密度纤维板项目和深圳市泽浩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亿多元在河源市建设25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项目。林业的经济效益调动了农民造林的积极性,预计当年全市造林面积26.8万亩,比上年增长25.8%,封山育林7.83万亩。
牧业生产快速发展,拉动农村经济增长。2004年,河源市牧业生产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建立了粤东地区最大的“三元杂”瘦肉型生猪生产基地。计划发展符合出口标准、年出栏瘦肉型生猪200万头的生产基地,计划建立出栏量1亿只以上的肉鸡基地。以“公司+基地”的形式辐射带动农户养殖优质瘦肉型商品猪,产品以出口港澳地区为主。预计全市大牲畜存栏21.1万头,减少7000头,比上年减少3.2%。生猪年末存栏69万头,比上年减少12%;生猪出栏100万头,比增6.9%;肉类总产量10.67万吨,比增6.6%。其中猪肉总产量7.4万吨,比增10%。全年出售和自宰肉用家禽2395万只,比上年减少2.2%。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推动河源市农村经济稳定增长,拉动农林牧渔产值比增0.3个百分点,增加了农民收入。
渔业生产结构继续优化,水果生产稳步上升。2004年,河源市的渔业生产稳步发展,水产品结构继续优化。新丰江水库引进的银鱼繁殖速度加快,密度不断提高,生长范围继续扩大。据初步统计,河源市全年水产品产量达3.2万吨,比上年增长4.7%。优质鱼的比例继续上升。全市水果挂果面积达82万亩,总产22.2万吨,比上年增长6.7%。其中柑橘5.9万吨,比增4.6%;荔枝5675吨,比增20%;龙眼3958吨,比增17.6%;李子8.2万吨,比增9.7%。
农民负担大幅减轻,农村生产力得到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后,河源市农民人均负担从原来的125.58元下降为14.36元,减少111.22元,减负率为88.6%。通过农村税费改革,规范了国家集体与农民的关系,依法保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继续推动农业稳步发展
今年河源市农业生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二是农业整体素质偏低,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三是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四是农业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农村发展后劲不足。为此,要采取措施,推动河源市农业继续稳步发展。
一要继续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各级农业部门一方面要继续贯彻落实“主攻禽畜、扩大水产、调优粮经、提升林果”的调整战略;另一方面要调整农产品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适应市场优质化、品种多样化需求,做到巩固提高生猪品改成果,继续扩大“温氏鸡”生产规模;发挥新丰江水资源优势养殖水产,利用河源市水和空气资源的优势,搞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要抓好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建设好水果基地、茶叶基地、蔬菜基地、畜禽基地、优质米基地和速生丰产林基地等。同时要提高改良现有水果品种,调整优化水果结构。
二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增加农产品出口数量。要紧紧围绕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目标,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加大宣传力度和市场开拓力度,提高河源市名优农产品在珠三角和海外市场的知名度;要加快调整资源型、传统型的农产品,推广高科枝、外向型、有品牌的农产品,增加农产品出口数量;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农产品出口市场份额。
三要进一步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政府要有重点地扶持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努力扩大现有省、市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各县区要培育1个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扩大“温氏鸡”生产规模。以引资的方式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力争全市有3个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产值达5亿元以上,创建品牌产品1个以上。帮助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和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带动农户发展生产,同时推行农工贸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努力促进农业向规模化、区域化方向发展。
四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各级农业部门要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增强后劲。

提示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