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增加农民收入 > 各地动态

延安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

日期: 2004-10-27 15:17 作者: 王太 徐恒杰 江彦博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延安是个红色的地方,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印象中的延安还是个穷地方。那里地处偏僻,商旅不兴,人们住在窑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落后得很。

  然而,记者最近到延安采访,看到的却是新的景象:延安已经不再是一个发展缓慢的老区,而是一片群山环抱中蓬勃向上充满活力的热土;昔日的童山深壑和黄土高坡已经变成了满目滴翠的生态区域;只有那狂放的安塞腰鼓和信天游仍在传递着历史的悠远和深邃……

  争当西部经济强市初到延安,最先感受到的是基础设施发展给人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近年来,延安的基础建设快速提升。除西安至神木铁路和210国道纵贯延安全境外,目前延安机场可以起降中型飞机,西安至黄陵、延安至安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黄陵至延安、安塞至靖边高速路正在建设,9个县区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据了解,延安移动通信网覆盖全市各乡镇,用户达到47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2.45部。电脑、互联网和轿车正在走进延安人的生活。2003年该市新增车辆5244辆,实际购车费用近8亿元。截至去年底,延安市拥有车辆总数为36482辆,其中私家车17478辆。目前车管所办理购置新车手续每天平均30辆以上。

  漫步在不足20万人口的延安城区,干净整洁的街道,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装潢现代的各种店铺,不禁使人对这个曾经打着深深传统烙印的地方刮目相看。在延安各地,甚至是在相对海拔数百米高的山顶,记者看到了许多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高高的塔吊,林立的脚手架,犹如上世纪90年代初沿海许多地方的情景。

  建设的资本来自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10年来,延安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他们依托资源优势,建起了以石油、卷烟、煤炭等为骨干产业的工业体系,农村经济初步形成了以林果、草畜、棚栽三大产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

  据测算,延安1999年已经整体上越过温饱线。目前,延安总人口20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5.2万人。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2.76亿元,财政总收入37.2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1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99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7元。延安的人均财力居陕西省首位,固定资产投资居全省第二位,人均

  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

  与延安人谈起当地的发展变化,他们会自豪地说,过去延安是吃国家财政补贴的地区,但现在已经是为国家做贡献的地方了:去年上缴“两税”17亿元以上。

  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王侠在谈到延安的发展思路时说:“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开放带动、城市带动、产业支撑’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的发展目标,调动了全市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建设进入了由重点解决温饱问题转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石油开发打通经济脉络

  说起延安的经济发展和面貌的改变,不能不提到石油开发。可以说,石油是延安经济的命脉,开发石油才使延安拥有了今天的日子。有一串数字可以说明石油在延安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延安市地方石油年产量和加工量达到500万吨左右,并以每年80万吨以上的规模递增,石油工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到财政总收入的80%以上。

  延安所属的志丹、吴旗、安塞、子长、宝塔等县区,依靠石油开发,财政收入都过了亿元。我们这次到过的志丹县,以前曾是国定贫困县之一,通过石油开发彻底改变了面貌。这个只有约13万人口的县,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亿元,财政收入3.75亿元,增长速度连续10年超过陕西省平均水平。志丹县领导介绍说,这种发展速度中,石油开发的因素起了主导作用。

  通过采访我们才知道,延安的石油工业原来有着非同寻常的历史。中国最早的一口油井就诞生在延安的延长县。1907年9月6日,延长西七里村油井出油,成为中国大陆现代化开采石油的第一井,结束了我国不产石油的历史。改革开放后,为支持延安老区建设,中央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调动了当地发展石油的积极性。但是,随之出现的土炼油非法上马,小炼油遍地开花等现象也一度影响了延安石油的正常秩序。从2000年开始,延安开始整顿石油开采秩序,全部收回油井的产权和经营权,加强管理,把石油开发纳入了健康的发展轨道。目前,在延安境内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约7.5亿吨,按现在的发展规模,再开发数十年没有问题。

  在发了"油财"之后,延安加强公路、医院、学校等基础和公益事业的建设,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推动社会的综合进步,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加大投入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对于延安的农民来说,2004年最值得一提的事,是延安在陕西省,甚至是在整个西部率先宣布取消了农业税,为此,财政将每年减收9000万元,但农民人均可减少负担58元。同时,全市村干部的"工资"也由市财政负担了。

  延安市还全面实施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今年把人均纯收入500元以下的8.6万人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同时3年内还将投资2.6亿元用于黄河沿岸和白于山区等贫困地区的移民搬迁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建设,今年则首先拿出3500万元。一系列措施正使延安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当地更广大的人民群众。

  培育绿色支柱产业历史上的延安是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一度达2.8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8.4%。"下一场山雨退一层泥,种一茬庄稼剥一层皮",长期过度开垦和放牧使这地方几成不毛之地,水土流失量与年俱增,粮食单产曾降到最低每亩15公斤。

  1997年以来,延安积极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全面推行封山禁牧、舍饲养畜,治理速度、规模和质量空前提高。到2003年底,延安市共实施退耕还林草面积663.46万亩,其中国家已验收兑现463.46万亩。这些努力使得延安的林草覆盖率达到42.9%,水土流失的状况大为好转。

  与退耕还林相应,延安的林果、草畜、棚栽三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到57%。据专家介绍,延安处在最适宜生产苹果的纬度范围,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又使得这里的苹果容易积累养分。有一种说法,中国苹果看陕西,陕西苹果看延安。延安的"宝塔山"牌苹果已经成为现在国内知名的品牌。截至2003年底,延安市以苹果为主的水果面积累计达到316.2万亩,总产59.63万吨,产值9.6亿元。另外,畜牧业、温室大棚蔬菜和以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红枣、梨、花椒、核桃、仁用杏等区域性主导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对农民增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延安市宜川县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黄河沿岸的7个乡镇占全县一半面积,分布着全县78%的贫困人口。宜川县目前已经开展扶贫项目21个。对生存条件恶劣的村户,为做好异地搬迁扶贫,结合旅游开发,当地目前已经投资了1亿多元资金用于建设公路和产业培育,同时实行每户1万元、每人2000元的特殊扶持政策,实施跨村、跨乡、跨县的异地搬迁,搬迁安置区宅基地的水电路统一规划,条件大为改善,群众非常高兴。为解决农民用柴禾做饭,可能破坏植被的问题,当地鼓励发展沼气,建设一口沼气池实际投资在2900元左右,政府部门的补贴就达1700元。这些措施对保护自然生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志丹县领导在向我们介绍情况时,谈得最多的除了石油就是养牛。该县近年把草畜业作为农村的支柱产业来抓,扶持大户,带动千家,养牛10头起步,奖励1000元,缓解了群众的投资风险,目前运行良好。全县养牛存栏总数为2.77万头,来自草畜产业的收入达到当地从事畜牧业农民收入的80%。多年生的各种牧草,改善了粮食生产为主导时期的生态面貌。记者参观的当地一个颇具规模的皮埃蒙特牛繁育中心,从侧面印证了当地依据生态特色,发展草畜业的兴旺状况。

  "两黄两圣"成为市场品牌延安市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历史上一直是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融地,很早就成为陕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为延安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位于黄陵县的轩辕黄帝陵、位于子长县的钟山石窟和瓦窑堡会议革命旧址、延安城区的7处革命旧址和延安的标志性建筑延安宝塔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2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延安的丰富旅游资源。

  另外,延安黄土风情文化艺术底蕴深厚、丰富多彩,也已成为旅游的新亮点。延安剪纸、农民画、布堆画、毛麻绣和刺绣等民间工艺,以其独特的魅力获得了中外艺术大师的高度评价,许多作品被法、美等国的艺术博物馆收藏,并在国内民间艺术评选中屡获大奖。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黄龙猎鼓、志丹扇鼓构成延安的"五鼓"艺术,已打遍中华大地,在大型文体活动中屡获大奖。延安的社火、灯会、转九曲等民间文艺活动和信天游等民间艺术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安塞县"安塞腰鼓"的注册商标有21项,111种;民营资本投资2000多万的黄土风情度假山庄正在兴建。

  2003年,延安被国家正式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两黄两圣"(中华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为主体所构筑的陕西北线旅游已是享有盛名的精品线路。全市现有旅行社16家,旅游星级饭店18家,去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8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1.1亿元。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延安人充分盘活现有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历史资源、文化资源、人文资源等,探索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发展路径。延安积极实施劳务品牌带动战略,促进劳动力转移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去年10月,在市委书记王侠的倡导下,陕北米脂女子家政服务学校开学了。学校设立了"米脂婆姨"下岗职工培训班和"米脂女子"、"兰花花"高级家政服务班。这些经过培训的家政服务人员,专业分工明细化,如照顾老人和小孩的要进行针对性的培训。2004年初,该学校的首批52名学员3个月的集中培训还没有结束,就被北京的家政公司全部"预订"了。

  目前,延安根据当地人文、历史和已经形成的就业优势等特点,还相继推出了"龙乡人"、"延安保安"、"圣地瓦工"等劳务品牌,有组织地向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输出劳务。在形成规范的品牌化操作方面,延安人有着独特的市场眼光。

  成为革命圣地,是历史对延安的选择,要建设经济强市,要过上小康生活,则需要延安人民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辛勤创造。这是延安的目标,也是国人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