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增加农民收入 > 各地动态

江西:上饶市高效经济作物唱起农民增收主角

日期: 2004-09-20 10:57 作者: 来源:江西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红芽芋收获季节,铅山县紫溪乡芋农个个喜笑颜开,一辆辆满载着红芽芋的货车从这里发往上海、福州等大中城市。今年红芽芋卖出了1.2—1. 5元/斤的产地批发的好价格,仅此一项,该县芋农人均可增收近300元。这是我市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取得的成效。今年以来,我市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突出抓好在东部沿海地区市场前景好、比较优势强的水果、蔬菜、花卉、茶叶等高效经济作物生产,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半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60万亩,产量73万吨,比上年增1.2万吨;可采茶园20万亩,春茶产量5000吨,产值8900万元,比上年增5%;果树面积稳中有升,达到近50万亩;棉花播种面积5万亩,比上年增1.2万亩。预计全年农民人均从高效经济作物中可增收23元。

  我市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全市可用于发展优质果业的荒山、荒地、荒坡等面积就达100余万亩。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饶成为全国的蔬菜产地之一,一些特色蔬菜如铅山红芽芋、玉山白玉豆、豌豆,滨湖地区的莲藕、藜蒿等水生蔬菜畅销全国大中城市。为把市场前景好、对农民增收作用大的高效经济作物做大做强,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我市相继实施了果业工程、瓜菜工程、蚕桑工程等重点工程,在经济作物产业结构调整中做到结构调优、品质调高、品种调多、布局调活、产业调强,努力构筑种植区域化、发展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系列化、质量无公害化、经营产业化的新格局。在结构调整方面,抓好蔬菜、茶叶、水果、蚕桑、花卉五大产业,加快中药材、棉、麻、糖料等产业发展;在品质调整方面,抓好以茶、果、菜鲜活产品为重点的经济作物无公害化、标准化生产;在品种调整方面,淘汰劣势品种,加强了地方优良品种的保种繁育,引进推广一大批高效新品种,形成支柱产业;在布局调整方面,加大了优质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的力度,打破地域局限,跨乡、跨县布局,集中连片、整体发展。加强了高效经济作物基地的建设,形成了“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茶叶生产以婺源为中心,向德兴、上饶、铅山、玉山等县辐射;蔬菜生产做大红芽芋、白玉豆、“春不老”蔬菜、滨湖水生藜蒿等品牌,以信州区为中心,辐射上、广、玉、铅山等7县;水果生产以早熟梨为重点,柑、枣、柚、桃、草莓等为辅,以广丰为中心,向玉山、弋阳、德兴等5县(市)辐射,努力把我市建成水果强市;花卉生产以信州区为中心,向玉山、弋阳、婺源等旅游区辐射;蚕桑生产以余干为中心,向万年、德兴、弋阳等8县(区)辐射;棉花以鄱阳、万年为重点棉区,在提高效益上下功夫;中药材以婺源、铅山、德兴、玉山山区及鄱阳为重点区域。通过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高效经济作物的规模经营水平大大提高,德兴、婺源的绿色食品产业、梨温高速沿线县(区)的优质瓜菜、水果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大提高。

  为了提高高效经济作物的品质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我市狠抓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陆续制订了红芽芋、白玉豆等农作物的质量标准体系,发布了上饶鲜梨、上饶红心柚的地方农业标准。同时积极开展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认证。截至目前,果、菜、茶产品中已有15个绿色食品、6个有机食品,绿色无公害经济作物基地达6万多亩。如今,婺源县已成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大鄣山茶、上饶白眉、天桂梨、信木柚成为江西省著名品牌。大鄣山茶、源发苦丁茶、上饶白眉、林生绿茶、仙姑龙源、紫溪牌红芽芋、天桂梨、三鼎榨菜等产品进入长珠闽沿海发达城市超市,受到了青睐。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高效经济作物的加工增值。茶叶是我市的传统产业,出口创汇居全省第一,仅婺源县就有30家经营规模50万元以上的企业;我市是水果大市,全市有6家鲜果品生产加工企业,水果罐头深加工企业江西柏林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远销海外;目前全市中药生产企业已有17家。我市还重点扶持了一批前景好、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工商企业投资兴办基地方兴未艾。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上饶县远泉种植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共辐射带动周边18000余户农户发展林果业,林果园每年为农民增收470万元。信州区沙溪镇引进宁波北仑区花卉种植大户投资兴办花卉苗木基地1000亩,带动了周围群众种植花卉致富。余干县铭日集团带动周边县(市)1.5万户农民种桑养蚕,促进了蚕桑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