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织就“增收网”绥阳构建富民新模式
绥阳县一车车优质生猪、白鹅及农产品源源不断运往外地;一家家超市、商场、农贸市场生意红火;一个个果蔬基地、生态农家乐生机盎然……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7个百分点。
据了解,绥阳县的成果这得益于5张“增收网”。
一是信息人才网。破解信息不灵和农副产品销售不畅难题,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为了解决农民“卖”难问题,该县在县职业高中建起农民技校,各镇乡开设田间夜校、流动党校等,专门培训农民掌握市场信息。全县各镇乡农技干部兼职市场信息员,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事信息,被农民亲切称为“农技110”。各村还在政务专栏中开设“信息墙”,定期公布优良品种、适用技术、经果的价格动态、销售信息,指导农民生产和销售。目前,全县已有280多名农技干部和镇乡村居的乡土拔尖人才被农民聘为信息员,形成了县、乡镇、村居、组四级信息人才服务网络。
二是科技示范网。种植西兰花使全村千亩土地年增收50%,蒲场镇高坊子村干部群众尝到了科技增收的甜头。科学养牛使边远贫穷的山村一跃而成养殖专业村,枧坝镇箐口村村民满心欢喜。近年来,绥阳县在每年“三下乡”时期组织农业、水利、畜牧等部门,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服务技术。每到“双抢”和“三秋”关键时期,县农业局都要将技术干部全部派到村、组及专业大户家手把手教农民,解决生产中的难题。畜牧、林业、农业等农口单位还组织科技小组进驻各镇乡,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不少镇乡开通了农民适用技术咨询电话,发放便民联系卡,农民随时可以通过咨询电话,请教技术人员传播科学技术。目前县里已建成南阳科技示范园区以及飞鸣村新特产品生产基地,全县推广先进成果和适用技术23项。
三是流通销售网。建立市场流通销售网络,是加快农产品转化为商品,确保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近年来,该县围绕创税农业、增效农业、市场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调整产业结构。2003年,县里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贵州省两个特色农业生产示范项目县之一。今年1月,该县又被批准为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面积达15万亩。特色农业生产使该县的辣椒、蔬菜等更具规模。为了加快流通销售,到目前该县已累计投资上千万元,创建了东门辣椒市场、食为天蔬菜市场、洋川农贸市场,黄杨、蒲场、旺草、风华等镇也建起了农土特产品专业市场,全县形成了以专业市场为龙头,农户种养为基础,贩销大户做纽带的市场网络。同时,各镇乡还组织贩运销售流通大军700多人,专门从事生猪、辣椒、家禽等农副特产的销售。通过建立市场网络和发挥市场网络的作用,把众多农民引导到高速高效的网上贸易上来,绥阳乡里香辣椒制品厂经农经网帮助,月销售额达50多万元,拉动了辣椒、生姜、花椒等的发展。
四是劳务输出网。对于劳务开发这一加速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该县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如何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上。为了使更多的农民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该县在大的镇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小的镇乡成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点,这些机构按照人才市场需求培训外出务工农民,为村民外出务工提供配套服务。不少村居还设立劳动信息点,专站按用工方的需求联络人到该厂打工。目前,全县有9万多人外出打工,每年可抱回3亿元收入,人均仅劳务收入达600多元之多。对于全家外出或无力耕种土地的农户,镇级和村居因地制宜,把土地转包给没有外出的农民,既使土地无一荒芜,也解除了外出务工者的后顾之忧。
五是干部帮抚网。通过组建工作帮扶网络,落实帮扶任务,为农民增收提供了组织保障。该县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出的“领导干部挂点指导”、“部门包镇包村”、“县直机关党员‘爱民连心’活动”、“青年志愿者行动”等方法,既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帮扶活动开展以来,从县主要领导到一般党员干部,个个都有帮扶对象,全县82个机关支部都有帮扶点,县里还制定了帮扶计划,并把帮扶情况纳入年终考核内容。
该县党员“爱民连心”活动到今年2月,县直机关的1223名党员向帮扶户捐赠生产、生活用品折合人民币48.29万元,帮助解决了956户困难群众的生活困难,921名农村贫困学生重返校园,20余个村的交通运输困难彻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