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增加农民收入 > 各地动态

河南省焦作市切实推动农民增产增收

日期: 2004-07-29 14:19 作者: 来源:河南省农业厅 【字体: 打印本页

  今年上半年,河南省焦作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宣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四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扶持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农业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焦作市上半年农业经济整体形势良好

  主要有6个方面的特点:

  1、农业增加值增速加快。据统计局测算,今年上半年全市农业增加值预计达到19.6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6.5个百分点。其中,种植业增加值预计达到9.6亿元,同比增长10.6%,畜牧业增加值预计9.1亿元,增长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预计达到1427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

  2、夏粮生产喜获丰收。今年焦作市的夏粮生产,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农业部门科学指导,广大农民全面落实各项技术措施,克服播期偏晚、冬春低温寡照、病虫危害较重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喜获丰收,呈现出单产增产、面积增大、总产增加的“三增”特点。全市小麦播种面积188.67万亩,比2002年增加8.17万亩。据农技部门调查测产,预计全市小麦单产达到466.6公斤,比上年增加31公斤,增幅为7.2%。预计总产达到88万吨,比上年增加9.5万吨,增幅12%。从区域看,六县市同步增产,增产幅度3.3%—20.8%;从品种看,全市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5大主导品种分别比去年增产或持平;从产量结构看,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要素协调增加。

  3、小麦生产成功转型。全市小麦种子基地建设长足发展,种子繁育面积达到50.2万亩,比去年增加14.8万亩,增幅达到41.8%,提前2年完成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小麦种子基地建设目标。成功召开了“2004年河南省小麦品种现场观摩会”,进一步扩大了焦作小麦的影响力,拓宽了种子购销市场。预计今年该市可为黄淮海麦区提供优质小麦种子2亿公斤,农民直接增收3200万元;同时,全市优质小麦播种面积已达到112万亩,可使农民直接增收3600万元。成功地实现了小麦生产从单一到多元,从高产到高效的战略转型。《人民日报》头版、新华社通稿、《河南日报》头版头条分别报道了该市小麦生产成功转型,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4、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今年焦作市春夏播作物结构总体特点为“粮棉增,油料减,蔬菜持平”。春夏播作物总面积265万亩,比去年增加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159.1万亩,比去年增加5万亩,增幅3%;棉花面积13万亩,增加3万亩,增幅30%;油料(主要为花生和芝麻)面积26.6万亩,减少4万亩,减幅13%;蔬菜面积37.8万亩,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减少0.2万亩)。

  5、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稳步发展。1—6月份全市47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14.3亿元、销售收入11.8亿元、利税4566万元,同比增长8.5%、11.3%、9.7%。其中,21家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9亿元、利税3895万元,占全市销售收入的75.4%、85.3%,同比增长12.2%、13.5%。

  6、畜牧业生产持续增长。预计上半年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3万吨、9.3万吨和1.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9%、5%和185%。蒙牛乳业落户焦作市,对焦作市奶业发展的拉动作用突出显现。

  二、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

  焦作市上半年良好的农业生产形势主要得益于国家、省、市一系列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年初以来,该市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持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专题召开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四号文件精神,安排部署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制定下发了市委五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实施意见》,提出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做为各级党委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出台了8项具体措施,有效提升粮食生产水平,并决定该市在全省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降低1个百分点,全部免除67个贫困村的农业税。市财政每年要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资金,用于支持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

  为把粮食直补和降低农业税税率工作落到实处,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财政工作的副市长为副组长,财政、农业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制定了直补和减税工作责任制,形成了各级行政首长负责、财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运行工作机制,成立了市县两级督导检查组。各县市区以及乡一级政府也都先后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通过认真测算、深入宣传、张贴《通告》、发放《粮食补贴通知书》到户、开展多方位督导检查等措施,确保不折不扣地把补贴资金全部落实到位。市委书记铁代生、市委副书记市长毛超峰及市五大班子的主要领导同志,多次深入基层,明查暗访工作落实情况,帮助群众解疑释惑,现场解决问题。5月1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到焦作调研时,在武陟县专门过问直补和降低农业税率问题,并对该市的直补和降低农业税率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据统计,减税和直补政策的实施使全市农民受益达1.1亿元,占去年全市应征农业税的83.4%。今年全市农民实际负担农业税2275万元,人均9.46元,仅为去年的16.6%。

  为有效加强农民负担监管,焦作市早动手、早安排,三月份市农业局与市政府纠风办联合下发了《2004年全市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实施意见》,对全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进行具体安排部署。三月中旬,市农监办和市纠风办联合组织有关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纠正。严格执行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截止6月10日,该市59.9万份《农民负担监督卡》全部发放到户。认真组织开展了农民负担大检查,通过检查,该市没有出现乱收费、乱摊派现象,没有出现因农民负担问题引发的恶性案件和群体性上访事件。

  6月初,根据焦作市市长毛超峰的安排,该市农业部门就今年的农村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万户问卷调查,农民对该市降低农业税税率的知晓率和满意率达到98.5%,被调查户今年上交的农业税与去年相比人均降低幅度在80%—92.4%之间,农户对粮食直补政策的知晓率为100%,直补通知书和纳税通知书入户率达99%,对粮食直补政策的满意率为98%,农民负担监督卡入户率100%。广大农民对自身负担情况比较满意,认为农业税率降低后负担大幅度减轻。调查表明,该市扶持“三农”政策执行坚决,落实到位,群众满意,没有出现群众上访、政策棚架等现象。

  三、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农民增收

  下一步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省委四号文件和市委五号文件精神,继续围绕促进农民增收目标,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努力提高粮食产量,着力增加农业效益,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通过高质量的项目建设,带动粮食基地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重点建设国家发改委焦作市优质小麦基地市建设项目、农业部武陟县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省发改委50万亩优质小麦种子繁育基地建设项目,通过1—2年的努力,使该市小麦种植面积恢复和发展到200万亩,玉米种植面积恢复和发展到150万亩。

  2、通过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在小麦深加工方面,重点扶持斯美特、豫竹两家方便面厂,拉长产业链条,促进该市小麦就地转化增值,并积极争取分别成为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玉米深加工方面,重点扶持金玉米公司、华兴公司等玉米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形成玉米精深加工链条和企业群体,带动种植玉米农民增收;在小麦种子产业化经营方面,积极组建注册资金3000万元的河南怀川种业有限公司,取得跨省经营权,带动该市优质小麦种子基地建设和小麦种子产业化经营再上台阶。在蔬菜果品生产流通方面,重点扶持博爱豫北蔬菜果品批发市场和农业部定点市场焦作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改善交易手段,扩大交易量,带动蔬菜果品生产基地发展。在畜牧业生产方面,支持蒙牛乳业公司;在林业生产方面,支持瑞丰纸业公司;在四大怀药方面,支持焦作市怀庆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形成新的农民增收途径。

  3、通过建设特色种植基地,调优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六大主导产业,重点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科学指导特色农业乡镇抓住时机,不断扩大特色种植规模,提高档次,增加效益,并争取每年都新发展一批特色农业乡镇,逐步形成该市因地制宜发展、集中连片种植、区域布局合理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格局。通过3—5年的努力,蔬菜、水果、四大怀药、花卉苗木、食用菌要分别达到80万亩、20万亩、15万亩、5万亩和15万吨投料生产规模。

  4、通过强化技术集成能力,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继续高度认识粮食生产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在恢复和发展该市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和提高技术集成能力。通过扩大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选用优质高产品种,实施沃土工程,推广标准化管理技术和综合防治病虫害,努力提高单产;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灾减灾能力,减轻农业灾害损失。通过现代农业技术的组装配套,进一步促进粮食产量增加。

  5、通过强化监督管理,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坚持治标治本结合、增收减负并重,丝毫不因农业税减免而放松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要继续实行地方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制度,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农民负担定期审计、定期检查制度,农村报刊订阅限额制,农民负担“一票否决”制度,农村中小学收费一费制,严格规范“一事一议”程序,加强涉农收费治理,规范收费行为,逐步形成该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确保该市农民负担不增加、不反弹,继续保持在全省的最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