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粮食产业做深做细做大——高唐县靠政策用科技促农民增收
麦收结束后,6月26 日,记者来到山东省高唐县姜店乡鲁庄村。该村村民刘克机说:“我今年种了14 亩小麦,总共收获了12000 斤,去除投资,加上直补和减免的农业税,纯收入能达到6000 余元。”据统计,高唐县今年53.5万亩小麦喜获丰收,平均亩产375 公斤,比去年每亩增产50-70 多斤。农民在增产的同时,感受着增收的喜悦。
一号文件鼓起了农民种田信心
在杨屯乡姜庄村,村民姜书平捧起刚收获的小麦对记者说:“今年县里农业税降低了3 个百分点,还承诺用2 年的时间全部取消农业税,每亩小麦还发了13 元的粮食直补款,咱老百姓的负担越来越轻,而粮价越来越高,种田致富有了盼头,大伙儿种田的积极性高了,舍得投入了,这才有了今年的大丰收。”
今年,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标志,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降低农业税税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高唐县积极贯彻一号文件精神,及时把粮食直补款送到农民手中,并结合本县实际,降低农业税3 个百分点,一系列助农增收的举措在高唐大地上演绎。这些,都如春风化雨,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据了解,今年农民对麦田的化肥等生产资料投入和田间作业也是近几年最多的一年。长郭村青年郭文生和妻子常年在北京搞机械维修,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小两口看到了种田增收的希望,郭文生决定让妻子返乡种田。
科技推广助农民一臂之力
在高唐,被采访的农民深有感触地说,是科技加快了他们种粮增收的步伐。
近几年来,高唐县积极探索农技推广的新路子,建立起了以政府为主导,科技人员、农民、企业家等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建立起与农村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农技推广站。同时加大引进、示范和推广农业新品种,去年以来,高唐在全县推广多个小麦优良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8% 以上。与此同时,高唐县乡两级农业部门派出大批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当顾问,对农民进行科技指导,对病虫害进行实时检测防治,在全县着重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和秸秆还田等技术,大大降低了种粮成本和病虫害的发生率。
运用科技知识提高粮食产量,正成为农民乐于接受的现实。记者了解到,去年从秋种开始农业部门开展的技术培训就达100 次,并有100多名技术人员长期下乡开展技术指导,编发技术材料达1 万多份。今年夏粮能够丰收,单产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每亩增产20- 35 公斤以上。
目前,在高唐农村,大规模科学种植成为种粮增收的有效途径,高唐县采取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土地流转,使留守农民承包更多的土地,搞规模种植,一批种粮大户脱颖而出,产生了规模效益。姜店乡村民谢风之开垦了该乡五里铺窑厂30 多亩的撂荒地,今年实现了丰产丰收,平均亩产1000 多斤小麦,家庭年纯收入可增加2 万多元。
产业链延伸拓宽增收空间
高唐县姜店乡和兴面粉厂,日产100 吨面粉,需要巨大的小麦供应。该厂自2000 年投产以来,每年向当地农民收购小麦2 万多吨,带动了周边几个乡镇数万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和兴面粉厂以稍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优质小麦,仅此一项,不仅为农民解决了“卖麦难”,还使前来卖粮的农民平均每亩增收百元左右。该厂经理郭延涛对记者说,面粉厂是一个生长于农村、服务于农村的企业,以小麦加工为主, 需要数万吨小麦,而小麦加工后剩余的一部分麸子作为饲料促进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企业生产的产品紧跟着市场走,农民朋友种的小麦,通过企业的纽带作用把千家万户农民引向市场。
近年来,高唐县把拉长粮食产业链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把粮食产业做深、做细、做大、做强。一批食品厂、面粉厂等粮食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似的成长起来,拓宽了农民的增收空间。
“过腹增值” 是高唐县实现粮食增收的另一利器。姜店乡尚官屯村种猪厂育养了500 多头种猪,据该厂厂长介绍,平均每天要消费2000 斤粮食。据初步了解,截至3 月底,高唐县新建存栏100 头以上的肉牛育肥场8处,存栏20 头以上的奶牛场6处,存栏300 头以上的仔猪繁育场4 处,存栏1000 头以上的养猪场12 处,存栏1000 只以上的养羊场3 处,全县大牲畜共存栏21.5 万头,这些都产生了巨大的粮食需求。
摘自:2004.7.16.1版《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