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里刨金” 农民持续十年增收靠什么?
在一些地方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时,有44万农业人口的河北省乐亭县农民却一心“守”在土地上,外出打工的只有几千人,而且其中不少人靠“卖”农技挣钱。这是因为他们尝到了“土里刨金”的甜头: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047元,至此,作为国家统计局直报点的乐亭县农民纯收入已连续10年以超过5%的速度递增。良好的经济回报,使农民们投资农业的积极性持续高涨,全县农业投入九成来自农民。
年均投入四五亿 农民出资占九成
在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种植早熟温室桃的农民赵福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温室果菜亩投入1万多元,当年基本收回成本,以后每年投入2000元左右,平均纯收入1万多元,管理好的能挣2万多元。赵福星一家3口近5亩耕地,常年种植果菜,年纯收入5万多元。像赵福星这样靠种养业致富的农户在乐亭比比皆是。
与一些地方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拥有44万农业人口的乐亭县,外出打工只有五六千人,同时还吸引了大量外地农民到乐亭帮工。采访中不少农户说:"把地种好了一亩收入个万八千的,为啥非得外出打工?"种田带来的良好回报使乐亭农民敢于投资农业。据了解,近年来,全县农民在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生产启动阶段,一次投入超万元的不下3万户,有的甚至达到几十万元。据有关调查表明,乐亭县近年来投入农业的资金每年4-5亿元,其中农民投入占90%以上。
调查中农民们普遍反映,之所以能够多年连续增收的原因之一,在于政府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的软硬环境。据介绍,近年来,乐亭县农业产业发展到哪里,政府投入就跟到哪里,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实验示范。乐亭举全县之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拿出一定资金引导农民投入,如在重点规划区,农民建一个大棚,政府补贴2000元至6000元不等。1995-1998年政府每年多措筹资投入数千万元,这是农民得实惠也是政府最"勒紧腰带"的过程。从1999年开始,政府在这方面已不需要大的投资就能年推进温室1万亩。
在政府的农业投入问题上,县委书记范绍慧对记者讲了"投入辩证法":搞深加工、上工业项目容易见效还富财政,但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把资金都投入这里,用于农业的资金必然减少。一个农业大县少了农业的基础支撑,只能是沙滩上盖高楼。投入农业同样也给县财政带来可观的效益回报,这是真正既富民又强县的"双赢之路"。目前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已成为县财政收入的支柱,该县财政收入从1994年的5896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3亿多元,10年增长了近5倍。
品种科技加销售 农业增收“三件宝”
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离不开优种和科技。但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时要冒失败风险,众多农户为此裹足不前。乐亭县通过"政府担风险,农民挣大钱"的方式使问题迎刃而解:政府常年派员外出考察,农民们也积极"寻宝",为了引一根苗花上百、上千元都不吝惜;引进后一个渠道放在全县40多个试验基地,另一条渠道放在技术好的农民示范户,费用均由政府负担,失败了农户不受损,成功了获利归自己;试种中,技术人员和农民"土专家"对下种、管理、收获等各个环节,寸步不离地全程跟踪记录,掌握第一手详尽资料;推广中,全县农技人员深入到每一块田地,甚至落实到每一棵苗,手把手指导农民。"引进试验可百次失败,示范推广求一次成功",据了解,乐亭县每年引进300-400项新品种新技术,淘汰率在50%左右,政府每年为此花费资金800万元左右,形成了引进一批、淘汰一批、推广一批、储备一批的格局。十年来,政府推广的新技术新品种均获成功。
"一个村富不富,首先要看棚和树,建了棚栽了树,挣钱多少靠技术"。顺应农民渴望技术的积极性,乐亭县建立健全了三大科技体系:以县技术培训总站、乡镇农民技术学校、村农民夜校为主的科技培训体系;以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示范村、示范户为主的技术示范体系;以高效农业研究会、专业科研组织、农民科技小组为主的新技术研究体系。他们还从科研院所定期聘请专家讲课,利用农技"110"现场解决问题。目前,全县常规技术普及率达100%。值得一提的是已有300多会员的"乐亭高效农研会",成立8年来每年解决几十项技术难题,而且取得多项新突破。如露地桃密植矮化早熟的新技术,打破了"桃三年"的生长规律,一年便能进入丰产期,实现了一年三季产鲜桃,仅此一项技术亩效益增万元。科技为农民增收插上了"翅膀"。据统计,目前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农民增收主要靠科技进步取得的。
做大做强"销售龙头",把"带着露珠"的果菜送到餐桌上,是乐亭县破解"卖难"的"法宝"之一。依托果菜产量260多万吨的优势,于1998年投资上亿元,建起了集信息、仓储、加工、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冀东果菜批发市场",完善了10个产地型果菜批发市场,目前市场年成交量180多万吨。十年来全县果菜等鲜活农产品的商品率一直保持90%以上,没有出现滞销积压问题。乐亭县还活跃着5200多农民经纪人,他们与国内外4万多客户紧密联系,在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和地区建立了销售网,并出口俄罗斯、日本、韩国等。目前经纪人队伍的销售量已占全县果菜总产量的80%左右,他们还利用信息灵通优势,引导组织农民生产,与市场进行"紧密对接"。
结构调整像挖井,挖井越深水越甜
记者在调查中感受到,乐亭县紧紧牵住市场这个"牛鼻子",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热潮:从大路果菜到名优特新品种,从裸地栽培到保护地栽培再到温室错季生产,从传统管理向无公害、标准化管理推进,农民也在深挖农业潜力中持续增收。
乐亭农业走到今天来之不易,十几年前这里也出现过"白菜垫猪圈、鲜桃倒沟沿"的"卖难"问题。尽管有教训,但县委县政府却清醒地认识到结构调整蕴含巨大增收潜力。"农业结构调整就像挖井,井挖得越深水越甜。"多年担任乐亭县长、县委书记的范绍慧在剖析乐亭走过的调整之路时说,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近90%的乐亭县,客观实际决定了必须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主线。
从1994年开始,乐亭县把农业结构调整由群众自发行为变成政府自觉行动,将农民盲目生产的状态,向规模化、基地化、专业化方向引导。立足市场需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下活了调产业、调产品、调规模的"三招棋",目前,全县初步形成了粮食、果菜、畜禽等五大主导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值的70%以上;"让多的好起来,好的多起来",全县主要农作物优种率已达100%,30多个果菜产品被评为省部级名牌;"规模品种出特色,特色品种上规模",全县重点发展鲜桃生产,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形成了一条百里鲜桃生产带。蔬菜面积达到4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近20万亩。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000多万头(只),其中珍稀毛皮动物饲养量居河北省首位。
政府"有为"不越位,政策保持稳定性,是乐亭县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一直坚守的原则。在农业生产上,乐亭县政府不强令农民该种什么,要种多少,而是通过资金技术扶持、试验示范等方式,让农民自己去认识、体会,在此基础上决定该发展什么;搞规模化生产,离不开土地流转,他们根据国家政策,制定了一系列操作性强的措施,鼓励农民自愿、有偿流转,使确定推广普及的新品种均能够形成区域规模化生产,农民从中也得到了土地增值的实惠,全县土地流转"租金"由每亩一二百元增到目前的四五百元,有些村甚至过千元;在引导农民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中,全面禁止销售高、剧毒农药,规范落实操作规程108项,将生产标准贯穿于整个生产环节,建立了冀东果菜批发市场监测中心和14个乡镇无公害检测站,形成乡级初检、县级复检的检测程序,对不合格产品就地销毁。目前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已达22万亩,并被河北省确定为果菜无公害生产示范县。
农业进一步发展 尚需清除几个障碍
尽管乐亭县经过多年努力,农业结构调整已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一些干部群众也提出了在进一步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
一是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乐亭县科协主席丁志勇向记者述说了这么一件事。去年中央某媒体宣传一个新的梨品种,并对外出售种苗。对新品种"情有独钟"的乐亭不少农民马上就到北京某县参观,并以每苗十几元的价格引进了一批。县科协得知后,也去北京实地考察,然而他们发现这一"新品种"竟与乐亭从国外高价引进并重新嫁接培育的"艾宕梨"品种一模一样,与当地有关负责人交涉后,他们承认这种种苗是从乐亭引进的,又换了一个新名字。像类似的事情,在乐亭曾发生了不少次。为此,丁志勇说,培育一个新的品种,不仅要付出大量的资金,而且科技人员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他呼吁,国家应尽快对农业知识产权问题立法,以保护各地培育新品种的积极性。
二是流通环节的"农民负担"也要治理。乐亭县一位副县长说,近年来国家本着"少取"的原则,加大了对农民负担的清理整顿力度,使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得到了有效制止,然而不少执法部门却把手伸向了流通环节,收费项目过多过滥,增加了流通环节的负担。作为流通环节的中间商来说,收费过高无钱可挣,要么转行,要么通过对农产品收购压级压价,将负担转移给农民。
三是行业部门收费过高,抬高了无公害生产的"门槛"。乐亭县农业局一位干部说,乐亭县正处于全面提高产品档次,向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方向发展阶段。即使生产标准达到了,如果没有有关部门的认证,没有必要的标志,市场上是不认可的,产品也卖不上好价钱。但要通过认证,却要花不少钱。如乐亭县认证了20多万亩的无公害果菜基地,一亩要收2元钱。要认证一个绿色品牌收费就更高了,省级需20多万元,国家级需40万元,并且每年还要交纳数额不菲的"使用费"。这些钱由谁来出?向农民收取成了乱收费,只得政府掏。如果政府财政较好的地方还可以承受,财政困难的地方只能"望钱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