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制定十条措施促进农民增收
最近,茂名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央一号文、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核心任务,并制定了抓落实的具体措施。广东省茂名市农业局制定了十条具体措施: 1、抓结构调整促农民增收。以实施市委提出的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食质量工程为基础,通过加强粮食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以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为主的技术服务,使全市2004年的粮食播种面积达到388万亩,总产15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加12万亩、5万吨。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优化我市的种植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增加农民收入。 2、抓龙头促农民增收。加大扶持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度,重点发展加工、流通型农业龙头企业,以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发展。力争今年市挂牌的农业龙头企业达23家,新增省农业龙头企业1家,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30万户,户均增收2600元。同时,大力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农村经济体制。以主导农产品、主导行业为架构,以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为目的,每个县(市、区)办1个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制定扶持帮助政策,落实扶持帮助措施,带动农户增收。继续抓好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茂南区全雄性奥尼鱼苗养殖功能区和高州荔枝龙眼标准化生产与加工功能区的建设,发挥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加农民收入。 3、抓培训促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今年开始,每年要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4万人。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农业局决定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充分利用高州农校以及各县农校,大力实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业远程培训工程,计划今年培训农民16万人次,以增加他们外出务工技能,增加农民收入。 4、抓食品安全促农民增收。一是抓无公害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知名度,确保我市农产品能进入国内外市场,增加农民收入。2004年计划发展3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0个绿色食品基地,有5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二是加快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及质量认证体系,推行农产品原产地标记制度,开展农业投入品强制性产品认证试点。加快茂名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建设步伐,同时促使各县(市、区)尽快成立农产品产地检测站,加快全市农产品质检体系的建设完善。 5、抓信息促农民增收。整合全市各涉农部门的信息网络资源,逐步建成具有专业性、权威性、公益性的全市农业信息网络系统,能上联国家、省农业信息网,下联各级农业信息网站、农业企业、农科机构、中介机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大户。争取实现各级农业部门和大部分村委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接入茂名农业信息网,实现农业信息联播,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增加农民收入。 6、抓“兴机富民”工程促农民增收。抓住实施省扶持农业机械化议案的机遇,大力发展我市农业机械化,实施“兴机富民”工程,鼓励和扶持农民购置农业机械。进一步加大对农民购置农业机械补贴力度,力争今年全市新增拖拉机、水稻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1000台,改变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后的局面。 7、抓减负促增收。一是深化完善农村税费改革与治理农村“三乱”工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重点抓好农村“一事一议”筹资和管理,农村中小学乱收费,农民建房收费,农业用水乱收费和农村报刊乱摊派工作,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二是深化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进一步实施“土地牌”工程,保护农民利益。重点抓好农村土地承包和管理(包括发放经营权证),促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规范流转;抓好农村征用土地制度的改革和规范管理;落实各项保护耕地的政策措施,保护好耕地。三是强化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全面推进农村民主理财监督,加强农村财务审计,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力争2004年全市1667个村委会财务公开率达100%。对农村财务实行定期或不定期审计,对农村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审计率达100%,普通抽查率10%以上。 8、抓开发促农民增收。一是加大土地治理力度,规划建拦河坝1座,排灌站10座,输变电线路配套20.5公里,开挖疏浚渠道362.5公里,衬砌渠道159.6公里,渠系建筑物2661座,改良土壤6万亩,机耕路64公里,培训农民技术员27400人次。二是加大多种经营项目开发力度,计划扶持省农业龙头企业市果莱保鲜加工公司利用低值鱼加工冷冻鱼糜项目计划扩建1500平方米生产车间,引进2条冷冻鱼糜生产线及相关设备;扶持市农业龙头企业茂港区鸸鹊繁育基地建设育雏间、孵化室以及设备购置和种鸟引进。三是加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计划建两系水稻杂交育种基地300亩,工厂化育苗基地1630平方米,改良土壤200亩,自动化喷灌65亩,建冷库400平方米及其配套设备购置。 9、抓扶贫促农民增收。扶贫工作以村为重点,扶贫到村到户,着力解决山区、老区、贫困地区基本生活、生产条件突出问题,改善其基本发展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一是抓好“告别泥砖房”工程。要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抓好这项工作,重点抓好农村农民危房改建。据调查,我市农村农民现居住危房74000多户,今年工作重点抓好15000—20000户的危房改造,使这些危房户的群众早日摆脱危房困扰,为农村奔康打下基础。二是抓好老区建设促进工程。主要在解决老区“五难”上下工夫。重点抓好20个没有卫生站行政村的卫生站改造,1378个300人以上未通机耕路的村庄的道路改造,560个未实现硬底化公路行政村的硬底化公路改造,解决1075个自然村311024人饮水难问题,解决31个自然村6720人未通电问题,配合市教育局完成128所老区危校改造。三是抓好千村扶贫工程。主要是发展村集体经济,改善贫困地区生活生产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加快农村脱贫步伐。今年以扶贫开发重点村和老区贫困村为重点,选定40个贫困村为省“千村扶贫”工程扶持对象,通过“千村扶贫”、单位挂钩和社会帮扶等多种帮扶途径,力争150个贫困行政村年纯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 10、加强执法保障农民利益。突出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保证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正常供应。在农资销售旺季组织全市农业执法部门集中执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等坑农伤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