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是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2004年,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将认真贯彻十六届三中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从维护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已经确定的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措施,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治标治本结合、增收减负并重等多种措施,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为此,将围绕以下七个重点,扎实开展工作。
1.抓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全市将重点围绕马铃薯、花生、柑橘、龙眼、荔枝、橄榄、枇杷、青梅、茶叶、蔬菜、食用菌、猪肉、牛羊兔肉、牛奶等优势农产品,集中开发一批优势产业带。一是搞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优势产品向最适宜的优势区域集中的要求,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经济优势突出的农业新格局;从宏观上大范围内依据基础条件、发展潜力、市场前景统筹规划,科学定位;明确每个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目标,选择一批龙头企业,推广一套实用技术,制定一套扶持政策,以尽快形成一批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区;同时组织专业班子,一个产业、一个产品地研究、开发,真正做到每个产业和产品都有发展规划、有重点实施区域、有配套技术措施、有龙头企业带动。二是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进行重点突破。重视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选择资源条件好、市场区位优、产业基础强的重点区域,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坚持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推广统一专用品种、统一技术规程、统一质量标准,实行专收、专储、专加工,以龙头企业为支撑,实施名牌产品带动,形成一批规模化、商品化、标准化的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和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三是加大扶持力度。从政策、资金、技术和土地使用上,扶持优势产业和产业带建设。组织科技力量围绕优势产业搞好全程技术服务,为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强化扶持措施,在工作重点、服务重点、投入重点等方面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倾斜。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机制,形成政府投入引导、社会投入为上的新机制,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向优势产业。在坚持《土地承包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土地经营制度新形式,促进优势产品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2.切实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搞好粮食生产,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前提,是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关键要抓好五条。一是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好耕地。严格保护耕地,严禁在基本农田里挖鱼塘、种树等有害耕作层的各种活动,并配合有关部门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的现象。二是抓紧启动和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通过加强优质专用良种育繁、标准良田、病虫害防控、粮食加工转化等的建设,进一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加强基本农田生产能力建设。重点做好培肥地力和标准良田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土地产出能力。四是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突出解决粮食生产重大科技问题。当前要以实施种子工程为突破口,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尽快建立健全良种选育、扩繁和供种体系。五是探索实施对粮农直接补贴,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让种粮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另外,从目前来看,应加强信息引导,做好各项服务性工作,及早筹划今年的春耕生产,切实解决农民发展粮食生产中的问题,确保今年粮食恢复增长。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重视和抓好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一方面抓紧培育壮大现有的加工企业,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装备改造提高有发展前途的加工企业,使之扩大规模,真正成为优势产业的龙头。另一方面开展招商引资,创办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架起福州农业走向世界的桥梁。
一是依托龙头企业抓好农产品品牌的开发。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精深加工能力强的加工项目,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档次,打造福州农产品品牌。重点发展果蔬加工业、茶叶加工业、食用菌加工业、粮油等重要农产品精深加工、肉、禽、蛋、奶加工业、饲料加工业等方面。
二是发挥新型市场主体的作用,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种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其外联市场,内联农户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按照产加销一体化的要求,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在自愿互助基础上建立的各种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践证明,协会在增强农业竞争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协会和组织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规范经营行为、调解利益纠纷、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行业内农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不断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允许农民和企业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多形式联合。支持鼓励农民和企业发展合同契约、订单农业、股份合作、资产入股等各种利益联结方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分配机制。
4.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消费安全,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长。福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加入WT0后外国的技术壁垒已成为我市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一大障碍。为此,我们将下大力气从田间抓起,净化产地环境,强化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实现标准化生产、标识化流通、规范化交易。重点抓好“三个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实现生产与市场的质量对接。一是要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针对农产品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组织科研攻关,重点抓好种养、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加工及保鲜等环节的技术标准研究,制订既符合我市实际又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建立起我市农业生产的标准体系。特别是要按照国内外先进标准,抓紧制订和完善主要农产品质量、产地环境条件、栽培技术规程和市场准入等地方标准,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建立一套完善的标准体系。今年市我局将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技术规程等为重点,组织制(修)订8项地方标准,争取建立6—8个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二是加强农产品检验体系建设。按照与国际接轨适应双边或多边认证的要求,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建设,整合资源,充实仪器设备和技术力量,提高综合检测能力。重点搞好产地环境质量安全和上市农产品农药残留、硝酸盐和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监督;推进农药合理安全使用,减少农药污染。加强耕地质量保护,认真组织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科学指导施肥,保护好耕地。三是加强认证体系建设。把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项重要措施,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广泛开展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无公害基地认定为主的质量安全认证,积极开展名牌农产品评审,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品牌。
5.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提高乡镇企业的现代管理水平,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储藏、保鲜、运输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乡镇企业,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力推进乡镇企业科技进步,加快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提高乡镇企业的整体素质;鼓励乡镇企业贯彻《质量振兴纲要》,进一步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开展质量体系认证和创名牌产品活动;加大对重点乡镇企业、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发挥重点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提高乡镇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加快乡镇企业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帮助乡镇企业拓展市场,继续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办法,举办福州商品流动展销订货会,同时努力探索开拓市场的机制创新;坚决整改或关闭安全隐患严重及“三合一”的乡镇企业,切实抓紧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乡镇工业小区发展的暂行规定》,把乡镇工业小区作为发展乡镇工业的重要载体,优化工业小区投资软硬环境,引导乡镇工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发挥小区的聚集效应,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
6.加强动植物防疫检疫工作,突出抓好禽流感防治工作。
近年来,省外、境外陆续发生动植物疫情、疫病,对我市农业生产安全构成较大威胁,加强动植物防疫检疫工作刻不容缓。当前要全力以赴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筑牢三道防线,确保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全市畜牧业健康发展。一是高度重视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各级农业(畜牧)部门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精心组织,全面动员,切实落实各项防疫措施,对禽流感疫情做到早发现、早决策、早行动,快速反应、快速处理,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蔓延,确保人民身体健康。二是借鉴“非典”防治经验,扎牢“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加强对出入境禽类及其产品的检验、检疫工作,要求全面禁止从疫区进口禽类及其产品。第二道“防线”,强化免疫,确保防疫密度。按照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有关规定,确保种禽场、规模禽场、禽流感发生区和受威胁区免疫密度达到100%。各地建立免疫档案,特别要针对农村小规模养殖场和散养户免疫率低这个薄弱环节,采取严格措施,消除免疫空白点。按照“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责任制,周密部署、强化免疫,确保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禽,禽不漏针”。第三道“防线”,严格疫情每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严格执行禽流感疫情逐级上报制度,认真做好疫情的收集、监测和报告工作,保证疫情报告及时、准确、全面。对发现有瞒报、谎报、缓报或阻碍他人报告疫情行为的,严肃追究其责任。同时大力宣传防治疫情的科普知识、预防知识,帮助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疫情,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三是稳定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果断处置疫情。按照国务院、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要求,切实保障乡镇畜牧兽医站机构和队伍的稳定,对改作他业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要尽快归队,充分发挥其骨干作用。一旦发生疫情,能够及时启动预案,严格按照预案规定,“早、快、严、小”地扑灭疫情,做到彻底拔点灭源,消除疫情隐患。对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地区扑杀家禽的损失,给予合理补偿,并对家禽强制免疫实行免费,使群众无后顾之忧。
7.认真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进一步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指导,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同时,继续贯彻执行中央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尤其是认真落实“一项制度、八个禁止”的规定,严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继续加强乡村两级不良债务清理整顿,规范农村财务管理,防止产生新的不良债务。继续做好农村合作基金会后续清偿工作,防止金融风险转化为财政风险。继续抓好县、乡政务公开特别是财务公开工作,促进勤政廉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