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增加农民收入 > 各地动态

衡水农机围着农民增收转

日期: 2003-11-07 09:28 作者: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站在伴随自己南征北战近5年,已赚回纯收入10多万元的联合收割机旁,河北省枣强县农民张世银一边抚摸着“心肝宝贝”,一边高兴地告诉笔者,这都是衡水市农机局发挥职能管理作用,热心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结果。 衡水市农机局负责人李志杰说,在衡水,诸多张世银这样在农机局扶持帮助下,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最高达4--5万元的农机专业户,截至目前已有3万多户,万元以下的,则有10来万户。这都是衡水市农机部门围着农民增收转的结果。 换个角度去思考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加速,衡水市农业机械的增长直线上升,已拥有各种大中小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配套农机具44万台(套),总动力600多万千瓦,农机专业户约30万户,农业机械总值近40亿元。 然而,这些分散在千家万户的农业机械,虽然已经成为农民生产生活中离不开的重要工具,承担着机耕、机播、机收70%的作业量,但大部分是自用型,农机户挣不到更多的“外快”。如何由自用型向效益型转变,既提高农机利用率,又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机专业户成为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衡水市农机局“一班人”决定将分散在千家万户的农业机械组织起来,走产业化发展的新思路。为此,21万个农田作业型、农副产品购销型、建材运销服务型、短途运输型等服务组织相继在全市应运而生。30多万台拖拉机、农用运输车由单机独车变成“联合体”,4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被转移,经营总收入达7亿多元。 深州市是衡水种植业发展较快的农业大市,年产水果、蔬菜、花生300万吨,“卖难”一度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市农机局大力发展农机服务组织,调剂4万多台拖拉机、农用运输车和8万多人参与市场开拓和销售,有效地解决了“卖难”,使农民人均增加收入1500元。不少农民和农机手说,要没有农机局的组织、搭桥,我们那有今天的增收新门路?过上好日子,多亏农机局帮忙。 寻求支点去突破 在衡水市农机化发展中,当数联合收割机的保有量增长最快。目前全市已拥有大中型联合收割机2962台,其中自走式1901台。购机的农民渴求通过“铁牛”来尽快脱贫致富。市农机局顺应农民的致富愿望,把组织跨区机收作为农民增收的重点工程来抓,陆续出台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和机收小麦的相关文件,加大信息、技术服务,实行“两认证”,受理“两举报”,开展“两检查”,实施“两打击”,加强“两规范”,做好“两监督”,并在机车选型、技术培训、机具维修、配件供应、作业市场考察、作业合同签订、运输转移、信息传递、人机保险、事故处理、纠纷排除、机手效益保障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服务,使7000多台次的联合收割机参加了跨区作业,累计完成机收面积350万亩,为农民增收1.2亿多元。 今年5月,由衡水市农机局支持,阜城县农机局组织的120名下岗职工为骨干组成的160台联合收割机“大哥麦客”作业队成立了。正当他们准备向河南省进军,由南向北开展跨区机收小麦时,非典疫情发生了。市、县农机局的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在疫情缓解基本得到控制之后,但南方的一些省份夏收已经结束。南下不成就北上,他们多方联系作业地点,与唐山地区签订了机收小麦协议。市、县农机局很快给他们办理了跨区作业证和机车、人身保险,免费进行了体检,发放了健康证,阜城县农机局派出15名技术人员和6辆配件供应服务车随队出征,为跨区作业队保驾护航;每到一地,不仅帮助机手维修保养机具,而且主动帮助他们落实作业地块,组织机车转移。十多天下来,“大哥麦客”收割小麦8万多亩,平均每台联合收割机收入达1.3万元。 倪景仓 景后寅 摘自2003年11月6日《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