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做法
(一)做好前期准备。一是摸清家底。对市农业农村局各机关处室、所属单位开展深入调研,详细了解信息化系统现状、业务需求、数据共享需求等,做好信息系统整合及平台建设的基础工作。二是广泛调研。赴一部五省市(农业农村部、浙江、江苏、上海、贵州、天津)进行调研,学习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及应用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模式。三是专家把脉。分别组织农业经济、信息化、大数据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召开专家座谈会,结合北京实际,为平台建设出谋划策,找准平台建设方向,力求先进、实用、可扩展。
(二)坚持顶层设计。对平台进行系统谋划,将其定位为北京市农业农村领域各级统一应用的非涉密业务平台,是市大数据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北京市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充分依托北京市共性基础设施,结合农业农村实际,按照“资源整合充分利旧、纵向管理横向共享、技术先进智能创新”原则进行建设,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平台架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以及实施路径。
(三)加强统筹协调。成立以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场与信息化处。为顺利推进平台建设,主要负责同志定期听取重要进展情况,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分管负责同志在平台建设的关键节点,召开调度会,协调推进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周例会制度,每周汇总平台建设进展,及时解决具体问题。
(四)规范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市委网信办、市政数局、市经信局、市密码局等主管部门支持指导,确保平台建设规范、符合相关管理要求。平台采用华为的大数据平台底座,充分复用市大数据中心使用的数据库组件,以及全市统一的一张图时空基准底座、市级政务云环境基础等共性基础能力。同时,按照网络安全等保三级建设,全面应用国产密码,支持IPv6协议,领导驾驶舱和移动应用端分别接入到“京智”“京通”“京办”等市级平台。
(五)建立长效机制。印发《北京市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管理办法(试行)》,一是明确平台为市农业农村局非涉密业务管理的唯一平台,各行业处室(单位)新增需求,应在本行业子系统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原则上不能单独新建业务系统和移动应用端;二是明确非涉密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由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申报和建设,各业务处室和所属单位每年定期提交新增业务需求、配合进行项目建设。
二、进展和成效
(一)大力推进系统整合,切实减负降本增效。对原有91个业务系统进行整合,部分系统关停报废,彻底解决业务系统条块分割、信息孤岛等问题。一是减轻基层负担。建立统一门户,基层用户只需登录一次,即可访问所有行业子系统;打通各行业子系统底层数据,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复用,从源头避免数据多次采集、重复填报,降低基层工作量。二是降低管理成本。原91个系统的运维公司有若干家,每年各处室、所属单位在项目招投标、工作部署、运维等工作上,都要分头开展,精简为一家后,大幅降低了管理成本。通过平台整合分散系统,优化配置云主机,云资源使用效率大幅提升,由原来最低20%提升到34%以上,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在运维资金方面,初步估算系统整合后总体运维费下降30%左右。
(二)规范建设行业子系统,切实提高管理服务能力。平台按照统一架构进行设计,优化了农业农村行业管理与服务规范流程,建设了涵盖种业、种植业、养殖业等21个行业子系统。一是实现农业农村相关业务线上办理,提升涉农政务服务能力;二是实现各项业务全流程管理,有力支撑业务工作,提高行业数字化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实现业务全程留痕、可追溯、可监督、可管控。此外,平台采用统一技术架构体系、组件化设计,独立封装、统建共用,可实现系统的独立部署和弹性扩展,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确保平台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扎实建设数据底座,实现数据汇聚贯通和共享共用。平台各行业子系统历史数据和新增数据,统一汇聚至数据仓库,经过数据探查、元数据标定、数据治理等流程后,形成格式化、可分析利用的有效数据,从而支撑领导决策和业务管理。一是部市两级系统数据共享。打通农经子系统中清产核资、农村财务管理模块与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间数据共享渠道,北京市3900多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相关数据与部级平台顺利对接。二是市级系统间数据共享。打通农业执法、农机两个子系统与市综合监管平台数据共享渠道,构建自动化全量筛查模型,通过集成物联智能、设备感知、数据比对等技术应用,对农机登记检验实现非现场自动核查、异常结果自动筛查、任务自动派发全流程自动化管理。对进行作业的农业机械登记检验情况检查覆盖度从20%提升至70%,问题准确发现率从13%提升至54%。三是市区镇村四级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市区镇村一体化应用,通过权限控制,不同层级人员可录入、查看、管理相应的数据资源,实现农业农村数据在市区镇村四级的共建共享。同时,针对北京地区乡村治理需求,平台集成了“数字京村”系统,涵盖村庄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积分制管理、政务服务、信息惠民服务、物业管理服务、村务公开、护林防火、防汛监测等多元场景,紧密贴合乡村治理实际需求,提升数字化治理效能。目前已在19个第一批“百千工程”示范村试点部署应用。四是政府与企业间数据共享。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银农直连”功能模块,实现村级用户登录平台即可进行资金申请审批、转账支付、电子回单等操作,让“数据多跑路,基层少跑腿”,形成基层资金结算服务新模式,使农村资金管理更加规范化、便捷化、透明化。截至目前,平台共计在线支付约3.7万笔,涉及金额27.61亿元。
(四)按照等保三级建设,全面提升网络和数据安全水平。一是平台按照等保三级建设,对开发时间较早、网络安全防护水平不高的系统,采取重构方式整合进大数据平台,原有系统关停报废。二是平台应用国密算法服务,自评和市密码局评估均未发现高风险问题。三是开展数据分类分级工作,目前已完成农安、执法、农田等8个子系统、8700多项数据梳理,初步形成5大类99项数据清单,重要数据26项、一般数据73项。四是对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交换、销毁全生命周期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共发现并整改100多项数据安全高风险项。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将持续完善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进一步汇聚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加强数据治理与开发应用,发挥数据要素价值,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加强平台建设应用。一是持续完善优化系统功能,实施系统升级改造项目。二是加强各子系统应用情况监测,围绕云效率、访问量、数据质量、数据共享、决策贡献度等监测指标,定期形成分析报告,指导提升系统使用效率。三是推动上下协同,对上协同农业农村部,推进部、市系统对接和数据交换共享;对下协同各区农业农村部门,开展基层系统现状和需求调研,推动共性功能统一开发、一体应用。
(二)加强数据汇聚治理。一是拓展多源数据,如汇聚农业物联网监测数据、遥感数据、生产数据、市场数据、主体数据等多源数据。二是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打造北京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中心,促进政府、科研机构、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合作。三是利用人工智能、知识图谱、检索增强等技术,研发元数据标定、数据清洗、数据关联、数据探查等全流程的智能数据治理工具和模型,提升数据治理效率。
(三)加强数据开发利用。一是引入AI大模型实现全指标自定义提取、查询、汇总,对重要数据开发可视化关联分析图表,接入驾驶舱,为政府决策、预测预警等提供支撑。二是围绕农业农村产业、用地、经济发展等方面,推进地块、村庄、主体跨系统、多维度数据挖掘分析,建设农业农村“一张图”、村庄画像、主体画像,打造一批数据赋能农业农村应用场景。三是对接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探索建设农业农村数据要素服务中心,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数据登记确权、数据产品交易、数据运营管理等服务,助力数字化转型发展。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