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第四届中华农业英才奖 > 农业英才风采录

开辟小麦育种科研新领域
——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何中虎

日期: 2012-12-31 15:41 作者: 来源:农业部人事劳动司 【字体: 打印本页

  何中虎,男,1963年7月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中国办事处主任。当选为美国作物学会Fellow(会士,学会最高荣誉)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DistinguishedScientist(杰出科学家)。担任国际SCI期刊JournalofCerealScience编委。

  他把对事业的追求落实到每天的工作和每一件小事上,他率领自己的团队推动中国小麦研究走向世界前沿,他着力构建小麦研究的国内国际协作平台,以不懈奋斗去抢占科学的制高点。他就是为小麦育种科研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何中虎。

立志献身小麦研究

  何中虎出生在陕西渭北的农民家庭,小时候曾目睹干旱和吸浆虫对小麦生产的危害,每天能吃白面馍是他儿时的梦想,学习农业便成了他的最终选择。1980年,他考取了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经过9年刻苦学习,1989年提前一年获得博士学位。位于墨西哥的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不仅是绿色革命的发源地,而且是小麦育种人才的摇篮。经庄巧生院士推荐,1990年,何中虎有幸获得了到CIMMYT做博士后的机会。在国际知名专家Rajaram博士的指导下,他全面掌握了田间育种技术,比较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了与小麦育种密切相关的学科如谷物品质、生理与栽培、抗病性、远缘杂交等,也深切体会到多学科合作以及国内和国际协作的重要性。1992年9月,他来到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考察和访问,为回国工作做准备,并在美国农业部小麦品质实验室完成了中国小麦醇溶蛋白的研究工作。1993年春天,他携带妻子和不满半岁的儿子回到北京,热切期待着能在国内发挥一技之长,为祖国的小麦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

何中虎(中)在指导学生实验

何中虎和同事探讨实验数据

推动小麦品质研究取得新进展

  1993年5月,何中虎来到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工作。当时的工作条件并不太好,但他没有抱怨,而是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件事,他的工作很快赢得了同事们和院所领导的大力支持。中国农科院、人事部和国家教委相继为他提供了科研启动资金。他深知只有努力工作才能报答组织和同事的厚爱,他虚心向庄巧生院士、辛志勇先生等老专家请教,向周围的同事们学习,在工作中勇挑重担,承担了所里交给的小麦品质研究的重任。

  我国小麦品质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而美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建成较为完善的小麦品质常规评价技术体系。当时国内对中国小麦品质家底尚不清楚,更谈不上国际发言权。对何中虎来说,这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也是严峻的挑战。他清楚地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团队努力才能应对这一挑战。在庄巧生院士的指导下,课题组得到了较快发展,从最初的2人增加到现在的9名科技人员和7名辅助人员,初步建立了一支以海外回国人员为主,常规育种、谷物化学、植物病理、分子生物学相结合,与国内外密切合作的开放型国家小麦育种课题组。

  何中虎将CIMMYT的工作模式和理念用于课题组的管理,初步实现了分工明确、团结协作、集体和个人共赢、事业较快发展的目标,也为后来取得小麦品质研究的快速进展奠定了基础。他以传统食品面条品质为切入点,带动全国品质测试方法标准化,形成了我国品质研究的特色;他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贮藏蛋白鉴定技术与基因标记发掘两个内容,力争在新技术应用领域走在国际前列。经过近20年的艰辛努力,他领导的课题组在小麦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分子改良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突出进展,有关方法和基因标记不仅在国内外相关单位较广泛地应用,也使我国小麦品质研究在国际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何中虎的研究不仅对推动我国优质小麦育种和生产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与首都师范大学等合作完成的“中国小麦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分子改良技术研究”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与山东农科院协作,作为第二完成单位,“高产优质面条小麦新品种济麦19选育和面条品质遗传改良研究”和“优质高产广适强筋小麦新品种济麦20号”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何中虎领导的课题组获农业部和中国农学会联合颁发的“中华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奖”。

打造国际化合作平台

  在国外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使何中虎深刻地认识到国际合作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从1997年至今,受中国农科院委托,他兼任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中国办事处主任,负责我国与CIMMYT的小麦合作项目并取得重要进展,主持完成的“中国—CIMMYT小麦合作育种与新品种培育”获2011年北京市科技一等奖。

  何中虎还负责建立了中国—CIMMYT小麦品质实验室、中—澳小麦品质分子改良联合实验室、中—美小麦抗病性实验室,与法国、英国和日本也建立起实质性的合作关系,为我国小麦研究融入国际小麦研究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初步构建了合作平台。

  除注意自身学习提高外,何中虎还十分注重课题组成员业务能力的培养。课题组成员除一名高级农艺师受语言限制外,其他8名业务骨干都多次到国外学习,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业务素质,还为实现科研国际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受CIMMYT国际合作网的成功经验和庄巧生院士的影响,何中虎向国内外开放他管理的实验室,无偿接受全国各地的访问学者和培训人员来课题组进行研究和技术培训。近15年,已有50多人到课题组进行合作研究。他曾无偿举办小麦品质培训班6次,参加培训的人数超过120位,为提高我国小麦品质研究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何中虎在小麦研究、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成绩,2010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2012年获第四届中华农业英才奖,还当选为美国作物学会Fellow(会士,学会最高荣誉,当选会员率为0.3%)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DistinguishedScientist(杰出科学家,目前180名在职科学家中仅2人)。这是国际同行对他本人及其课题组工作的充分肯定和最高奖赏。面对荣誉和成就,他并没有安于现状,为了应对我国小麦产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将与课题组同事一道,继续致力于小麦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实现理论研究与品种选育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