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央媒看三农 > 文字报道

中国经济的信心缘自哪?丨夯实大国粮仓根基

日期:2022-08-04 14:12 作者:张勤 王琰 梁丽娟 陈博等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今年以来,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突发因素超出预期。面对异常复杂困难局面,党中央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有效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引领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勇毅前行。

  从今天起,《朝闻天下》将连续五天推出系列报道《中国经济的信心缘自哪?》,通过一个个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生动故事,见证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与活力。今天,我们首先来关注粮食安全。

  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2948亿斤,增产28.7亿斤。今年夏粮小麦增产丰收实属不易,是在遭遇罕见秋汛后的抗灾中夺丰收,是在历史高点上的高位再增产。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夏粮丰收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那么今年夏粮的丰收是如何取得的呢?

  记者调研:一块良田带来的底气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到14亿人口吃饭问题的耕地保护好,真正做到“藏粮于地”。今年各地落实党政同责压实播种面积,不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那么什么样的田地才算“高标准”?这对保障粮食安全将发挥什么作用呢?

  眼下,正是玉米田间除草的关键期,山东省德州市华店镇后拐村种粮大户赵金城的玉米地里,几台大型植保机正在作业。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华店镇后拐村种粮大户 赵金城 :原先是人工打药,一天打十几亩。(现在)路也修好了,大型机械也能进田了,种地比以前轻省多了。

  如今,后拐村从种到收都用上了农机,而就在5年前,这里的地块还是以巴掌地、补丁田为主,大型农机根本不能通行。 

  为了彻底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低的问题,这几年齐河县整合资金12亿元以上,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去年,建设推进到了老赵所在的后拐村。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华店镇后拐村种粮大户 赵金城: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后,农机服务合作社都是一条龙作业。

  高标准农田里配备的灌排系统,让农田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老赵的地块实现了旱涝保收。心里有了底儿,他一口气流转了200多亩地。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华店镇后拐村种粮大户 赵金城:你像我手里拿这个卡,任何一个人拿这个一刷,它自动地就接上电,出水。 

  为了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齐河县还为所有高标准农田里安装了智能监测设备,大田里有了“千里眼”,能够实时监测农业生产中所要关注的墒情、苗情、虫情、灾情等情况,并能实现自动预警,有效缩短灾情测报周期。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华店镇后拐村种粮大户 赵金城:收成越来越好了。就像我今年种这200来亩地,能纯收入30来万。 

  据农业农村部初步评估,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亩均粮食产能能够增加10%~20%。机械化水平提高15—20个百分点,与建设前相比,高标准农田亩均可为农民节本增收约500元。

  而根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中央安排补助资金1096亿元,继续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

  记者调研:一粒良种带来的变化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首先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刚刚我们看到了在今年上半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下面我们来关注种子,特别是良种,是如何助力今年夏粮增产的?继续来看记者调研。

  眼下,夏粮收购正在进行,这两天,安徽省颍上县的粮食经纪人蔡俊军正忙着收购周边村民种植的优质小麦。 

  别看老蔡现在说起来小麦的品种和指标头头是道,在2015年刚干这一行的时候,他也吃过亏。那会儿大家对小麦品质压根没有概念,一个村都能有十多个不同品种的小麦,蔡俊军照单全收后,送去企业才发现根本卖不上价。 

  安徽颍上县源丰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蔡俊军:我根本就分不清哪些是优质小麦,是企业要的,哪些是普通小麦,就因为这个,我第一次收购麦子,最后亏了3万多块钱。 

  就在像蔡俊军这样敏锐把握到市场需求的粮食经济人把目光聚焦到小麦品质的时候,颍上县也开始在全县推广种植优质专用小麦,鼓励大户按照企业需求种植,并给予每亩地30元的补贴。

  优质小麦越来越多,老蔡的收粮事业也是蒸蒸日上,他盖了一个2500平方米的厂房,购置了烘干机、储粮罐。 

  安徽颍上县源丰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蔡俊军:我这个库容可以装1000多吨,我还想多收一点优质小麦,这样我们回来和企业对接的时候,我们的话语权,各方面都要重了。

  库容扩起来了,去哪儿能收购到优质小麦呢,老蔡的办法来自一张地图。 

  安徽颍上县源丰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蔡俊军:这是我们的小麦地图,在地图上,我们种的什么品种,在什么位置,谁种的,联系方式,这上面都有。我们想收购什么品种的小麦,就直接到地方去,和他本人联系就行了。 

  按需种麦,按图收麦。今年,安徽投入2.8亿元,加大推广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并对369个万亩以上示范片上图入库,形成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分布图,长在这张图上的小麦,基本不愁销路。 

  安徽颍上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 胡冠麟:给农民带来收益,优质优价。面粉加工企业专用,专储,专门加工,强筋(小麦)也行,弱筋(小麦)也行,分类加工以后,它的效益也提高了,每袋面粉能多卖个十块、二十块钱,也很正常。

  而在全国,今年优质品种对夏粮增产提质拉动作用更加明显,主产区二等以上小麦占比超过了90%。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 吕修涛:今年我们大力推广一批优质品种,全国优质小麦比例达38.5%,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记者调研:一种服务带出的效率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深入实施,让我国的粮食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然而在我国,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他们机械化程度低、种粮效益低,今年以来多点散发的疫情,也给他们的粮食生产带来很多不便,对此,又该如何破解?再来看记者调研。

  在山西省翼城县的一家农业科技企业的大院里,十多名农管“麦客”,正趁着农忙间隙,对各类农机检修保养。23岁的飞手冯雨晨,大学毕业后便回到家乡做起“麦客飞手”,到今年,已经“飞”了三年。 

  山西新翔丰农业科技公司植保无人机飞手 冯雨晨:你看身后的这些农机机械,主要就是靠它们来为土地工作,来为农民工作。 

  冯雨晨所在的这家企业,是当地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联合体牵头单位,负责着全县的农业生产托管组织。五年来,他们的“农机装备库”每年都在扩容升级,今年又加大投入,新购入了5台新型播种机、15台自走式展臂植保机、57台新型植保无人机、小麦镇压机,等等;从种到收,实现了可提供全产业链的托管服务。 

  翼城县托管土地占到全县耕地的40.5%,还有很大一部分由小农户耕种,以往服务主体一对一对接小农户的方式效率低,如果无法按期完成作业服务,就会误了农时。

  今年,当地改用通过村级组织的统筹协调,以村集体统一与服务主体对接的方式,把全村需要植保的地块面积和位置信息整合到一块儿后交给服务主体集中作业。

  植保无人机无间隙作业,从这个覆盖全县的“托管数字化管理平台”上一目了然,不仅可以看到农机作业数量,还有质量的精准监控。 

  山西新翔丰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 李学峰:绿色显示飞行的质量比较合格的,这是一个叫王强强的机手,他作业的面积是16.71亩,用药量是27.59升,包括飞行速度是每秒6米的飞行速度,距离作物的高度是2.22米到2.66米。

  山西省翼城县副县长 高伟:这种托管模式解决了一家一户在粮食生产和农业生产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效率,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尤其是增加了绿色和集约化生产的效率。 

  今年,翼城县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联合体来组织农业生产,以村集体组织为纽带,建立监管体系、农业生产标准以及金融保障,在农业托管模式的不断探索中,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谁来组织种地”的难题。全县夏粮平均每亩增产近200斤。 

  而在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总数已经达到95.5万个,服务小农户7800多万户,占全国农业经营户总数的37.7%。通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每亩地节本增效达20%以上。

  朝闻晨评:维护粮食安全是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今年夏粮的丰收得来不易。在丰收的背后,有很多关键的支撑点。

  首先是耕地。在“确保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上,多年来的持续努力,积累出了成效。其次是种子。解决吃饭问题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特别是在种子。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提升了生产能力,也提升了抗风险能力。 

  第三是责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第四是进一步转变农业的生产组织方式。用更科学有效的链条,连接起从田间地头到饭桌之间的路途。 

  维护粮食安全,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维护粮食安全,靠每一季的努力,也必然要久久为功。因为维护粮食安全是守好发展底线的要求,也是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