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变迁 辽宁农村把“穷”字甩在历史记忆中
在沈阳市辽中县刘二堡镇皮家堡村,2008年地区总产值达到3亿元,人均收入达到1.1万元。说起今天的生活,乡亲们总不忘和过去对比。“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为了一个工分,人们会争得面红耳赤;为了让自己家的畜禽多吃一口草,一个不起眼的垄沟也会引来争吵。”“都是一个‘穷’字闹的。”
60年把“穷”字甩在了历史记忆的又何止皮家堡一个村。共和国走过60年,辽宁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腾飞。
据省统计局提供的数字,195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6亿元,粮食总产量544万吨;1978年,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49.2亿元,粮食总产量1117.2万吨;2008年,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02亿元,粮食产量达到1860万吨,位居全国第13位,农民人均收入突破5000元,达到5576元。
这60年,是辽宁农村生产力不断释放的60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辽宁农村全面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予了农民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05年,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为农民卸下了几千年的负担,同时,不断加大粮食直补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60年来,粮食产量增长惊人。1949年全省粮食产量仅405.3万吨,2008年达到1860万吨。从1949年到2008年,全省粮食产量年平均增加24.7万吨。我省已基本构建了一个粮食生产的稳定平台。
60年来,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全省农机总动力比1962年增加了84倍;大中型拖拉机数量由1957年的679台增加到2008年的11.8万台,增加了172倍;2008年全省机耕面积是1957年的20.3倍。
60年来,非农产业快速发展。1978年前,辽宁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村以第一产业为主。到1985年,由于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中非农产业收入达到42.5元,1995年增至129.3元,2000年进一步增加到271.7元,2008年达到421元。
如今的皮家堡村,农民们把精力全部用在了发展生产上。2008年,皮家堡村第一产业实现总产值1.3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值1.3亿元,第三产业总产值4000万元。截至目前,他们累计投资2300多万元用于改善村里环境。新建了4栋村民住宅楼和村委会办公楼;建起了商饮服务街、大型停车场、农民文化活动中心,以及两个文化广场;新修了24条柏油路和2万多延长米的水泥石砌边沟;村内外栽植风景树25万多棵;安装了180盏路灯……
60年,皮家堡村大步发展,辽宁农业和农村经济一路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