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廷栋同志事迹
傅廷栋,男,汉族,1938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国际油菜研究咨询理事会(GCIRC)主席、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油菜武汉改良分中心主任、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30多年来,每年2月底到4月初这段时间,傅廷栋放弃了所有节假日,几乎是“泡”在油菜地里。5月中旬收割完后,还来不及把油菜脱粒、晒干,又马不停蹄地背着油菜角果,赶往青海、云南等地“借田育种”。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的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Pol cms),被国际上认为是“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1999年,他又发现了一种新型油菜雄性不育材料haucms,替代了“波里马”成为杂交油菜雄性不育类型。他在国内首次育成甘蓝型油菜271等自交不亲和系及其杂交种,1992年育成我国第一个油菜低芥酸三系杂种华杂2号并大面积推广,此后又育成11个优质、双低(低芥酸、低硫苷)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8 000多万亩,创造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时至今日,我国杂交油菜品种生产面积已占全世界油菜总面积的60%。
为帮助黄土高原农牧区农民解决饲料短缺、生态恶化等问题,他开展了“西北地区麦后复种饲料油菜的研究”,育成我国第一个适用于麦后复种的专用双低杂交种“饲油1号”,在西北地区进行中试、示范,2003年通过农业部科技成果鉴定。复种饲料油菜,70多天时间亩产青饲料达3〜4吨,既不影响粮食生产,又充分利用了8〜10月的光、热、水资源,累计示范面积超过100万亩。
30多年来,他培养了2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著有《杂交油菜的育种与利用》等专著,发表论文210篇。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油菜起源中心与三系选育有密切关系”、“主效基因控制的优质性状绝大部分为隐性性状;抗病性则相反,主效基因控制的抗病性,绝大部分为显性性状”、“杂交油菜的‘源、库’是过剩的,要进一步提高杂交种产量,要协调‘流’的问题”等观点,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较高评价。
傅廷栋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世界科学院农业科学奖等奖项。荣获GCIRC“杰出科学家”奖、印度MRPC“油菜研究终身成就奖”、中华农业英才奖、湖北省科技杰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