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表彰 > “三农”模范人物风采

庞居勤同志事迹

日期: 2009-09-27 10:16 作者: 来源:农业部人事劳动司 【字体: 打印本页

  庞居勤,男,汉族,1932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山东省棉花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研究员。曾兼任国家发明委员会特邀评审员,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全国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山东农学会理事等职。

  在今天,育种依然是一个周期长、风险高、充满艰辛的领域。而在20世纪70年代,育种手段简单落后,种质资源贫乏,科研条件简陋。庞居勤一直深入农村,他熟悉棉农的辛苦、了解棉花生产的落后状况,他和课题组的同志们有一个最朴素的愿望,就是扎根基层进行棉花育种,改变这一切。

  1971年,庞居勤第一次萌发出用“辐射”来尝试育种的想法。同年,他选了一些种子送到了原子能应用研究所,用钴60进行辐射处理。1973年,按照当时育种规范,课题组把上年长得好的单株一个品种种一行,到地里一看,只有一行明显的“与众不同”,第99行!课题组亲昵地称之为“99系”,也就是后来的“鲁棉1号”。

  1980年,山东省的棉花单产达48.5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公斤。1981年“鲁棉1号”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在全国推广种植1 857万亩;1982年种植2 600万亩,同年,我国结束了棉花进口的历史,由棉花进口国一跃成为出口国。目前,“鲁棉1号”已在全国累计推广1.2亿亩,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7亿元。

  面对重大成果,庞居勤不愿居功。他说,“鲁棉1号”的选育前前后后用了15年,直接参加育种的主要科研人员有15人,参与相关试验的就更多了。

  在40多年的棉花育种工作中,庞居勤先后主持过耐盐品种选育、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选育、棉花雄性不育系选育、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等多项国家攻关项目和省部级重点课题,鉴定出一批耐盐品种资源,为耐盐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主持“1526”新品种的中后期选育,主持育成鲁棉1号棉花新品种;主持育成鲁棉3号、“343”棉花新品种,曾创单产皮棉161公斤的高产记录。主持育成新杂交种H28、H123等。

  庞居勤发表《棉花杂种优势利用探讨》等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鲁棉1号》、《棉花实用新技术》两本书。

  庞居勤曾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