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表彰 > “三农”模范人物风采

邱式邦同志事迹

日期: 2009-09-27 10:09 作者: 来源:农业部人事劳动司 【字体: 打印本页

  邱式邦,男,汉族,1911年8月出生,曾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害虫综合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二、三届常务理事,中国昆虫学会、北京昆虫学会理事等职务。中国科学院院士。

  邱式邦是著名昆虫学家,我国害虫生物防治研究先驱者之一。1949年考取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系研究生,师从著名学者V.B.Wrigglesworth教授,主攻蝗虫生理学。1951年10月学成回国。

  邱式邦从事害虫防治研究70余年,发表学术论文105篇,阐明了蝗虫、松毛虫、玉米螟、大豆害虫、甘蔗害虫等多种重大害虫的发生规律、预测预报方法与控制技术。20世纪50年代,深入蝗虫灾区,结合国情,在国内首创“蝗虫三查”技术,应用六六六粉剂治蝗,确保防治技术有的放矢,彻底改变了传统治蝗的被动局面,将飞蝗为害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 000〜5 000万亩压缩到500〜600万亩,每年至少可为国家挽回粮食损失2亿公斤,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为扼制蝗虫猖獗危害、解决粮食增产的关键性技术。其治蝗技术曾被毛泽东主席誉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我国农业科学研究两大成就之一。

  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玉米螟暴发成灾,损失严重。邱式邦带头承担起玉米螟防治工作,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了防治螟害的最佳时机和技术方法,因时制宜发明了能够防治一代并兼治二代玉米螟的六六六颗粒剂,新技术简便易行,防治效果显著,在玉米主产区大面积推广,为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再立新功。

  20世纪70年代中期,邱式邦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技术思想,这八个字被农业部确立为我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的指导方针。

  20世纪70年代末,他积极倡导推动全国生物防治技术研究,筹建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室,致力于开展害虫天敌保护和国外天敌资源引入利用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他创办主编《中国生物防治》,成为全国农林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名列前茅的优秀核心刊物。

  邱式邦曾荣获农业部爱国丰产奖等奖项,并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