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华安同志事迹
谢华安,男,汉族,1941年8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水稻改良中心福州分中心主任,曾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
出生于农村的谢华安,饱尝饥饿之苦,从小就立下了“为农民有碗饭吃而努力”的誓言。1972年,他从农业学校毕业后开始了育种生涯。1980年,谢华安培育出恢复系“明恢63”,推动了我国杂交水稻的更新换代。1990—2003年,全国以“明恢63”配组的杂交稻组合累计推广12.2亿多亩。1981年,他把“明恢63”和不育系“珍汕97A”杂交,培育出“汕优63”,从1986年至今,已累计种植近10亿亩,增产粮食350多亿公斤,增收达700多亿元,是我国当今推广时间最长、应用面积最大、增产效果显著的水稻良种。
针对再生稻生产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谢华安着手进行了“超级稻再生高产特性与栽培技术研究”,研究再生稻的高产特性及栽培技术,形成具有创新性的再生稻超高产理论和栽培技术模式。他探索出独特的“恢复系亲本的选择技术”,在野败型不育系的恢复系选育中,不论亲本品种原产地出于何处,采用“恢×恢”、“恢×保”、“保×恢”均可选育出恢复系。他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的“抗瘟性筛选的育种程序”,杂交后代“低世代重病区抗瘟性筛选—中世代旱病圃鉴定—高世代室内强致病性的多菌株接种鉴定”的抗瘟育种程序,使选育出的“明恢63”等恢复系及其配组的杂交水稻抗性强且持久。
从1996年开始,谢华安把目光从黑土地投向浩瀚的太空,开始进行航天育种,“八五”以来,陆续培育出10个通过国家、省、市品种审定的系列杂交水稻新组合,至1999年累计推广1.31亿亩。“十五”期间,他利用卫星搭载技术,育成杂交水稻恢复系“航1号”,并成功育成杂交稻“特优航1号”及“Ⅱ优航1号”,比杂交稻“汕优63”每亩增产9.61%。2008年,育成水稻新品种Ⅱ优航2号、Ⅱ优623,头季稻百亩亩产均超过850公斤。
谢华安曾荣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华农业科教杰出奖等荣誉称号。第八、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