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文同志事迹
于振文,男,汉族,1944年6月出生,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小麦栽培学组组长,山东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小麦分团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于振文40多年来一直从事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和实践,系统研究了小麦产量生理和高产栽培技术、小麦品质生理和优质栽培技术,提出了调控小麦衰老进程、提高粒重的超高产栽培理论,揭示了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品质与产量同步提高的优质栽培生理机制,创建了以氮肥后移为核心技术的高产栽培技术。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截至2008年,我国累计推广小麦氮肥后移技术2.65亿亩,平均每亩增产40公斤,总计增产小麦100多亿公斤,获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于振文作为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围绕我国小麦生产发展目标,每年秋种前组织专家组提出我国小麦生产技术方案,在农业部及各地召开的秋种会和麦田管理现场会讲授小麦高产技术,提出分类管理技术供各地参考;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带领专家组奔波于小麦主产区,深入田间地头查苗情、墒情、病(虫)情,及时发现各种灾害,准确提出补救措施。4〜5月,在组织专家组指导与调研生产的基础上,召开全国小麦长势分析会,准确预测我国小麦产量,上报农业部作为宏观决策参考。
于振文及时提出我国小麦生产技术改革及灾害应变措施,对小麦持续增产起到重要作用。一是针对我国气候变暖,主产区冬季小麦旺苗多、冻害重的现象,他经过试验和调研,在2007年5月农业部小麦专家组太原会议上,提出主产区播种期延迟5天左右的建议,2007年秋种在黄淮海主产区实施,获得良好的增产效果。二是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初,他带领专家组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调查旱情,及时向农业部报告旱情的严重性,同时提出黄淮海麦区打破常规提前一个月浇春季第一水的科学抗旱方案,及时促进主产区苗情转化升级奠定了丰产基础。于振文和他领导的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为2004—2009年连续6年全国小麦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于振文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农学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