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洪璋同志事迹
赵洪璋,男,汉族,1918年7月出生,卒于1994年2月,中共党员,小麦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西北农业大学教授。1940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农艺系。历任西北农学院教授、副院长等职。
赵洪璋从事农作物育种学教学和小麦育种科学研究50余年,先后选育出碧玛1号、碧玛4号、西农6028、丰产3号、矮丰3号等小麦优良品种,在中国现代作物育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世纪50年代,主持育成的碧玛1号、碧玛4号和西农6028等优良小麦品种,推广面积达1.1亿亩;其中碧玛1号,至1959年累计推广9 000余万亩,获国家发明证书。20世纪60年代育成丰产3号良种,亩产300公斤左右,应用时间长达20余年,至1976年推广3 000余万亩,是60年代至70年代初黄淮麦区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1978年,该品种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陕西省科学大会奖。70年代育成矮丰3号等矮秆品种,亩产400公斤左右,于1980年获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一等奖,至1982年推广达620万亩,是我国第一批矮秆品种中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根据大量实验资料发现,当时推广的小麦新品种和参加区试的重要品系,产量潜力都能达到亩产400公斤以上,但由于晚熟、倒伏,特别是抗病性较差等原因而难于稳产。于是,他提出并制定了在保持基本适应性和矮秆早熟的基础上,以“多抗性”为重要目标的选育方案,指导带领助手们从抗性遗传、抗源筛选、鉴定方法研究到杂种后代选择,进行了大量艰辛的准备和选育工作,育成了“西农88(1)”、“西农85”及合作选育的“豫麦29”等小麦品种并通过审定。这些品种的突出优点是:高抗赤霉病、高抗倒、中抗条锈病和白粉病、弱冬性早熟、优质高产,从1991—1995年累计种植面积达1 900多万亩,增产小麦约2.9亿公斤,创显著社会、经济效益。这批品种的育成,开创了我国北方冬麦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成功先例。
赵洪璋多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陕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第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