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进村入户工作进展动态发布系统 > 工作动态

北京市2014年农业信息化工作总结

日期: 2014-12-22 10:01 作者: 来源: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字体: 打印本页

  2014年,北京市认真落实国家农业信息化的总体部署,紧密结合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发展需求,依据顶层设计、落实重点任务、推进农业信息化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主要工作成绩

  (一)充分发挥先进信息技术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探索实践“智慧农业”。

  一是推进顺义万亩示范区信息技术装备工程,打造“智慧农业”核心示范区。

  完成了“节水灌溉智能控制”技术示范,安装部署了气象、土壤墒情、作物冠层温度、视频等传感终端,实现了作物灌溉需水量的智能分析和灌溉作业的远程监控;在示范区40多台农机具上安装部署了作业计量和工况监测终端,实现了农机定位、作业面积智能测算、工况实时监测传输等功能;搭建了顺义万亩示范区综合信息平台,集成了作物高产高效数据、土壤肥力数据、气象、墒情、苗情等传感数据、农机传感数据等基础数据,实现了综合展示。

  二是加大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践,打造物联网监控中心。

  承建国家级设施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在30多家园区、上万亩设施农业中部署智能传感终端,实现了设施蔬菜生长环境的实时监控、智能控制,提高了园区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深入开展物联网在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行业中的应用。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全行业的物联网监控中心。

  三是实施基于北斗的农机高效作业和精确调度示范。

  承建国家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率先将北斗技术应用于农机作业与调度。在顺义区、密云县2000台农机上安装部署了基于北斗技术的传感终端,开发了农机作业管理与服务系统,实现了农机高效作业和精确调度,建设成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二、做实“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工作,推进城乡信息服务同质化。

  当前北京市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了城市乡村同标准。我们在推进信息服务过程中力求实现城市乡村信息服务的同质化。

  标准型益农信息社突出“资源全”。在电视电脑一体机上梳理、集成了“公益、便民、培训体验、电子商务”四类服务资源,共计1200多万条。公益服务以政府类服务资源为主,包括涉农政策、农业科技、农业补贴、土地流转等内容;便民服务包括代缴水、电、煤气费,代购火车票、电话充值卡,代办医院挂号等服务;培训体验服务包括益农信息社管理规范、服务标准、服务内容、生活百科小常识等内容;电子商务可直联京东、阿里等商城代买代卖农产品、各类生活用品。目前已经完成大兴、密云两个区县先期34个示范社的建设工作。

  专业型益农信息社突出“链条全”。按照“农场智能化管理+农产品冷链直供+智能配送+质量安全履历追溯”的模式建立。与北京14家试点生产基地进行有效对接,全部安装了“农场云”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对农场人财物以及土地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农事计划与实施的信息化、生产过程和病虫害的实时监控、库存与订单管理等,帮助农场规范农业生产,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为农场的管理和经营提供了决策数据支持。

  (三)抓住“金农工程”契机,建立了市、区、镇、村完善的电子政务体系。

  一是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光纤100%进村,农村家庭电脑普及率达到70%、移动电话普及率90%以上。农业系统办公实现了信息化,农业行业信息采集实现网络化,建立了省级数据中心。

  二是电子政府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全国领先。实现了种植、农机、水产、畜牧兽医四个行业74项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历年全国农业门户网站考核位居全国前列。

  三是推进农业核心业务信息化。建立了“菜篮子”工程信息系统、进京动物及产品信息化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等一批核心业务系统,核心业务信息化水平达到90%以上。

  (四)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为破解优质优价难题提供决策支撑。

  一是针对市场异常波动及时响应,服务应急保障。如4月份,针对蔬菜价格回落,叶菜类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研究撰写了“主要叶类蔬菜市场运行报告”;针对今年以来猪肉价格持续下跌、5月初猪肉价格突然上涨的情况,研究撰写了“猪肉市场价格分解及未来走势分析”、“关于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的分析”两份专题报告,指出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属突发性的随机因素,是短期表现,不是主要走势,得到了主要领导的认可;在国庆节和APEC会议等特殊时期针对首都“菜篮子”供应问题进行了专题分析。

  二是开展农产品中长期市场波动分析,把握市场规律。基于十多年的农产品市场行情监测数据进行梳理、分析,从较长时间跨度总结发现主要农产品基本的市场运行规律,研究撰写了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中长期价格变化规律分析报告(2004年—2013年),在北京市农产品新型销售渠道工作会上面向区县进行了统一发布,赢得了区县农业部门的好评和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报告内容被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并得到了北京市领导、农业部领导的高度认可。

  三是更加注重市场信息服务基础调研,服务产销对接。先后深入房山、平谷、顺义、大兴、通州、怀柔、密云等区县的生猪、肉鸡、蛋鸡30家规模养殖场进行走访调研,了解企业对市场信息的实际需求,形成了专题分析报告。在调研基础上组织企业开展短信订制市场信息,通过短信平台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市场信息服务,每日短信发送量在1700多条,为畜禽企业及时了解市场信息、促进产销对接提供了有效帮助。另外,结合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形势要求,深化京张承农产品产销信息合作,为张家口、承德地区的蔬菜生产者配备了100套蔬菜U农通,提供市场信息、科技信息等综合信息服务,信息合作引导产销对接的模式更加完善。

  二、主要做法及体会

  (一)基础完备,标准规范。北京市高度重视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投入较多财力和精力夯实了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电脑、移动终端等都达到了比较高的应用普及率;且制定了物联网技术应用等一系列标准规范,为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部门协同,资源整合。通过实施“221行动计划”,形成了以“221信息平台”为统领,十多个部门协同、共建共享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体系。

  (三)政府引导,优势集中。在北京市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政府部门充分发挥首都北京在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组织引导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技术力量投入农业信息化重点工程研究及建设,吸引了许多社会资本的投入,形成了优势集中、多元发展的格局。

  (四)信息引领,城乡一体。在北京市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战略部署下,信息技术渗透到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农业具备了高水平的现代物质装备;信息服务延伸到了村庄和农户,让郊区农民享受到了城市里的网络条件、信息资源和社会服务,信息化已经成为引领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深入开展高新技术的应用。根据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要求,重点开展物联网技术在节水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精品农业方面的应用;利用物联网的智能控制优势,实现水、肥、药的精细化管理,提高科技、信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二)围绕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推进“进村入户工程”。按照农业部要求,在大兴、密云两个区县开展益农信息社试点建设,为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六大类信息服务,探索益农信息社建设、运行的长效机制,破解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三)围绕农产品优质优价,完善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突破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结合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工作,提供专业化市场信息服务,在服务企业生产安排、产销对接、优质优价方面发挥更明显的作用。

  (四)围绕农业宏观决策,做好农业大数据分析。进一步加强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建设全市涉农数据中心,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开展农业核心业务发展趋势、管理模式的分析,支持宏观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