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农业市场信息工作会议 > 经验交流

抢抓机遇 创新发展 开拓河北农业信息化建设新局面

日期: 2011-12-29 15:00 作者: 来源:河北省农业厅 【字体: 打印本页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不断完善创新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全省农业信息化工作稳步推进,在切实发挥农业信息化对推进农业现代化聚合助推作用、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受到了农业部、国信办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特别是部市场信息司和部信息中心的领导多次到我省视察指导农业信息化工作,更加坚定了我们新时期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全面提升工作水平的信心与决心。

  我省同全国一样,“十二五”期间将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基本任务,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主攻方向,加快以现代农业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步伐。未来五年也是农业信息化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机遇期,我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与基本目标将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为己任,抢抓“三化同步”战略机遇期,围绕全省农技推广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产品质检体系、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和农业信息化体系等五系共建,大力实施全省农业信息化“114工程”(即建设完善1个省级农业数据中心,1个全省农业信息网站群,4个信息应用平台,包括全省农业视频服务、农业政务管理、农业科技服务和农业市场信息四大平台),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体系。到2015年,建成1个省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153个市县综合服务端点,6万个乡村12316综合信息站,发展2000万名12316热线和短信用户。

  —— 计划重点完成工作任务

  (一)加快全省农业信息网络升级和数据中心建设,奠定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一是通过公共财政投入和市场运作机制,加快农业信息设备装备步伐,落实全省农业信息网络升级改造和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建设,为农业信息化奠定坚实的软硬件基础。二是多方共建共享河北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和系统平台,围绕农产品产销衔接、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防灾减灾等热点问题,加强各类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及时、准确、全面掌握相关产业的数据。三是组织人员将农业政务信息、市场供求、质量安全等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形成农业信息产品,通过互联网、电话、电视等媒体,架起农民与政府、农业与市场、科技与生产的信息金桥。

  (二)科学定位网站功能,打造以“河北农业信息网”为主的全省农业网站群。网站既是窗口,也是阵地。按照“政务、公益、社会”网站服务定位,整合现有省市县三级农业网站,完善全省性、区域性和特色农业网站。一是集合现有农业网站优势,打造服务品牌,将河北农业信息网站群培育为推动全省农业农村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信息服务阵地,市场主体间的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的港湾,服务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创品牌拓市场的宣传阵地,农民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实农业政务公开的重要窗口。二是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完善提升11个设区市的市级区域性农业网站,增加为市民服务的内容。三是围绕农产品优势产业布局,发展特色农业网站,重点扶植80个县级农业网站创建为特色农业网站。

  (三)开发四大信息应用服务平台,为全省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一是建设全省农业视频服务平台,按照农业部和省政府农业应急指挥的部署,建设覆盖11个市,142个县(市、区)的全省农业视频服务平台,具备战时应急指挥处置各类农业突发事件,平时组织农业视频会议、专家视频会诊和远程培训等功能。二是开发全省农业政务管理平台,实现公文流转等业务数字化,推进权力公开透明,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促进农业部门科学、民主、依法行政。三是开发农业科技服务平台,集成电话、电视、互联网和短信等多种信息服务方式,以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12316”为窗口,与联通、移动、电信等运营商合力推进“12316新农村热线”和“千万农民短信服务工程”;通过农民合作社、农资门市、涉农企业、种养大户、村委会等村级信息服务站,送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切实增强农业科技和防灾减灾等信息服务水平。四是开发农业市场信息服务平台,针对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超市、批发市场等市场主体,提供产销信息发布、市场波动预警等全程信息化管理服务。

  (四)完善农业信息化体系,为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体系保障。按照“政府主导,公益服务,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建立健全全省农业信息化体系。一是健全省市县三级农业信息专职机构,确保农业系统信息网络安全,政务信息高效运转。二是专职兼职相结合,在农业系统内部各单位、乡镇和区域站普及兼职信息员,增强农业部门自身的信息化服务力量。三是社会参与,共建共享,以农民合作社、农资门市、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批发市场、乡村信息服务站等市场主体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员,推动互联网、视频专家、语音电话和短彩信在农村的直接应用。四是充实农业专家咨询队伍,加强技术指导和市场引领服务,为提升全省农业信息服务水平提供保障。

  (五)依托农业主导产业,大幅提升农业信息应用水平。加快粮食核心生产区的先进农机装备和信息技术的配套,发展智能农业、精准农业,实现粮田监控、农机作业、节水灌溉、防灾减灾等信息技术全覆盖;针对京津冀区域人口超亿,农产品消费刚性需求强,高端消费旺盛的实际,开展肉、蛋、奶、菜、果全程信息化服务,延伸产业链条,搭建市场与基地的信息桥,促进产销衔接,供需平衡;围绕种子、种禽、农药、兽药、肥料、饲料、鱼苗和农机具等重点农资产销和售后服务,搭建农资企业与农民间的信息直通桥。开发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监管、直销配送、合作消费、质量追溯等信息系统,确保农业安全;以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专家为主,搭建农民与专家,科技与生产的信息桥。切实增强农业科技服务和防灾减灾的能力;以种植、养殖、农机、植保服务等专业合作社为中心,搭建合作社与社员、合作社与服务对象间的信息服务群,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息化水平。

  ——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抢抓战略机遇期,继续保持农业农村发展好形势,全面提速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之年。我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安排是:

  (一)抓规划,促聚合,切实发挥信息化支撑农业现代化的载体作用。围绕“十二五”全省农业发展规划,结合农业各行业管理水平和行业信息化进程,统筹谋划全省信息化工作,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整体提升全省农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已争取省级财政资金300万元,年内率先完成以24个蔬菜县为重点的全省蔬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二)抓装备,提效能,切实提升全省农业系统政务信息化水平。省市县联动,推进全省农业信息网络改造工程建设,更新省市县网络骨干设备,优化网络环境,拓展带宽,完善全省农业数据中心,建设全省农业视频系统。采取“企业投资上设备,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方式,由电信运营商一次性投资1600万元建设完成。2011年项目经费400万元已列入省级财政预算,其后2012年至2014年,每年安排经费400万元向运营商支付服务费。

  (三)抓质量,出精品,切实发挥河北农业信息网站群的窗口作用。一是按照农业部和省政府的有关要求,完善全省农业网站测评和信息员激励机制,采取百分计奖和政务通报等形式,调动各级农业部门和厅属单位办网积极性,加强信息资源整合,提升网站质量,擦亮服务窗口。二是加快整合提升现有省市县农业网站,完善全省性、区域性和特色农业网站建设。年内完成11个设区市农业网站改版和20个特色网站(各设区市1-2个县)建设,全省统一开展农业网站测评活动,形成新时期“三农”服务的新亮点。

  (四)创机制,增实力,不断建立健全全省农业信息化体系。一是在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培训网站信息员300名,视频会议系统操作员200名,切实提升素质,确保合格上岗。二是创新信息服务模式,实现多方共赢,与电信运营商合力推进“12316新农村热线”和“千万农民短信服务工程”,新发展乡镇信息员2000名,村级或农民合作社信息员10000名,不断壮大农村信息员队伍。三是在河北省农业专家咨询团首批466名专家基础上,以基层农业专家为主,遴选专家600名,充实完善省农业专家咨询团。四是在乡镇或区域站、专业合作社、农资门市等农业信息服务的基础上,提档升级,建设标准化农业信息服务站1000个,达到“有服务品牌、有服务场所、有上网设备、有视频专家、有语音电话、有信息制度、有专职人员、有稳定用户、有延伸服务、有实际成效”的“十有”标准。

  ——主要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全省农业“五大体系”建设,把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作为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抓手,建立部门间协同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采取有效措施,务实推进全省农业信息化。

  (二)抢抓机遇,做好项目规划。抓住国家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机遇,以农业网络升级改造和蔬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为契机,谋划一批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加快建立健全全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三)完善措施,加大资金投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政策,加强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政策研究,加快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力量共同支持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千方百计地落实资金支持,增加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投入,确保项目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滚动推进。

  (四)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积极与运营商合作,共拓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市场,力争实现全省城乡农业信息服务无差异,农业领域信息服务全覆盖;利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和农村经纪人等,把信息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广大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