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农业市场信息工作会议 > 会议报道

陈晓华副部长在全国农业市场信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日期: 2011-12-28 10:10 作者: 农业部副部长 陈晓华 来源: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字体: 打印本页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过去的五年,农业市场信息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应有贡献。未来五年,我们要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的总体部署,把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和建设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作为农业市场信息工作的三大任务,精心谋划,着力推进,务求突破。

  一、关于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

  农产品市场体系是连接生产和消费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第一,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要求。农业部门要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就必须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善于用市场引导生产。第二,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发达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时间短、起点低,建设现代农业,就要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第三,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举措。农产品销售是农民实现收入的重要途径。帮助农民解决销售问题,实现增产增收目标,有赖于健全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第四,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是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内外市场日益融合,我国农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部分产业面临冲击。确保农业产业安全,增强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和竞争力,需要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

  “十一五”时期,各级农业部门在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确保生产稳定、市场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监测预警工作不断加强。近两年,出台了综合统计、物价、成本和批发市场信息采集四个规范性文件,开发了统一的信息采集平台,并狠抓了数据资源整合和数据共享针对主要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建立价格日报、周报、月报制度,开展粮棉油糖等重点品种定期会商,为领导和市场主体提供第一手信息。江西、河南、山东、黑龙江、湖南和重庆等省也采取措施不断提高监测预警工作水平。同时,我部在全国选择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信息重点采集点,重点监测58种“菜篮子”产品每天的价格和交易量,应急信息采集系统不断完善,在应对西南大旱、汶川地震、低温雨雪冰冻等重大自然灾害和新疆七五事件等各种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开展深入分析研判。2008年组织开展了九大品种价格形成和利润分配研究,探索了农业深度分析的方法。2009年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九大品种产业链条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力推动了相关政策的出台。与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密切合作,开辟了信息发布新窗口。

  二是批发市场改造扎实推进。编制了《“十一五”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规划》,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冷藏保鲜、质量检测、电子结算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市场服务功能,提升市场经营管理水平。及时修订《农业部定点市场管理办法》,到“十一五”期末,审核认定农业部定点市场总数达到776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定点市场开展质量检测,督促批发市场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与中国农业银行签署《共同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十一五”期间安排100亿元市场建设授信额度。与商务部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发挥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作用,加强经验交流,引导市场发展。

  三是营销促销广泛开展。连年成功举办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每年支持地方举办各种会展30余场,推动国内各种专业性、综合性会展数量快速增长,培育了一批知名会展品牌,成为农产品贸易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成立农业部农产品市场流通专家顾问组,加强对鲜活农产品滞销卖难的分析研究,组织产区与销区供需对接,妥善解决广西香蕉、宁夏马铃薯、陕西苹果、新疆瓜果、江西柑橘、海南瓜菜等滞销问题。通过“中国农业网上展厅”和全国农产品“供求一站通”等平台,累计发布供求信息150多万条,强化信息引导,促进网上对接。每年支持国内企业组团赴日本、欧洲、美国参加大型国际农业展会十多场,提高了我国特色农产品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

  四是市场调控政策体系不断健全。积极推动粮食最低收购价等市场调控政策完善。过去3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累计提高24%、32%以上,今年又分别提高5%和9%以上。国家还出台了油菜籽、大豆、玉米和粳稻临时收储政策,启动生猪调控预案,开始实行了棉花临时收储制度。针对2009年夏收期间出现芽麦情况,组织重点调查并向国务院上报政策建议,推动有关部门认真落实芽麦收购政策。为避免国际油料市场对我国冲击,及时向国家质检总局建议实行油菜籽进口技术检测措施。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监测预警工作体系不够完善,指导生产、引导市场和决策支持的能力有待提高;批发市场布局不尽合理,基础设施薄弱,产销组织化程度低;营销促销手段比较缺乏,服务水平还需要提升;市场调控措施较为单一、分散,整体性和系统性考虑不够。“十二五”期间,农业部门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围绕“保供稳价增收”目标,完善信息采集制度,强化分析研判与信息发布,增强促进市场平稳运行的引导能力;优化市场布局,加快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增强产地集散和销地供应保障能力;发展会展经济,加强产销衔接,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加强调查研究,创新政策工具,增强市场调控能力。今年要重点抓好四件事:

  一是强化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当前,在农产品生产信息中,“菜篮子”产品生产信息是弱项;在农产品价格信息中,产地价格信息是弱项。不改变这种状况,就难以扭转“多了多、少了少”的局面。我部将切实加强蔬菜等方面信息网络建设,启动农业信息速采系统试点,重点采集生产者价格信息。有关省份要根据部里的总体安排,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各地要按照我部信息采集工作规范要求,制定完善考核评估办法,加强督促检查,确保规范落到实处。要密切关注生产形势,做好重要时节的农作物种植意向调查和夏季粮油、早稻、全年粮食产量预测预报;重视和加强统计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要高度关注舆情动态,及时发现趋势性、苗头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应对。分析研判方面,着眼于构建大协作、大联合的工作格局,部里要扩大与直属单位、科研院所和国际机构的协作,密切与省级农业部门联动,进一步完善农业市场热点报送机制;省里要结合本地实际,聚焦重点品种,启动和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预警工作。

  二是推进批发市场改造升级。产地市场重在提高商品集散和辐射带动能力,销地市场重在实现合理布局和规范运行。韩部长去年提出,要争取“十二五”期间形成大型区域批发市场总体布局。我部正谋划在特色优势农产品的集中产地,建设一批国家级专业批发市场,使其成为相关产业的价格发现、信息传播、物流集散、科技交流和会展贸易“五大中心”,力争今明两年启动几个。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有重点地选择若干批发市场,积极争取政府重视支持,协调出台优惠政策,帮助批发市场加快升级改造。国务院第15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对包括批发市场、冷链物流等在内的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提出了多项扶持政策。各地要认真学习,积极贯彻落实,研究谋划加快推进市场建设。

  三是扎实开展营销促销服务。这项工作的重点要放在整合资源、打造品牌上。强化会展促销,发展国内与国际相结合、全国与地方相结合、综合与行业相结合的农业会展经济,搭建多层次的促销平台。今年第九届农交会将在四川成都举办,各地要密切配合,做好参展工作。强化应急促销,对本地短期大量集中上市、滞销卖难易发的产品,要制定应急预案,提前联系落实销路。强化网络促销,充分利用各级农业网络媒体,加强预供求信息发布,强化撮合配对。强化海外促销,支持国内企业参加大型国际农业展会,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强化品牌建设,今年我部将开展金秋农产品展销行活动,着力推介一批区域公用品牌,认定一批知名农业会展,推选一批有影响力的经销商。强化主体培育,我们准备利用10年时间培训3万名经纪人,打造一支骨干经纪人队伍,今年将选择10个省份开展试点。各地要积极配合,协助做好相关工作。

  是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目标是要建立涵盖重要农产品的价格支持保护制度。抓好现有调控政策的落实和完善。继续推动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配合做好食糖、猪肉调控预案,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粮棉油糖、化肥等进出口和总量平衡工作。抓好中长期调控政策研究和储备。要针对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探索更为有效的市场调控政策工具。研究大豆目标价格政策的可行性和实施方式,研究油料直接补贴农民的办法,研究加强棉花等“两头在外”产品的进口管理、储备调节等措施,研究鲜活农产品灵活有效的价格干预政策。同时,要紧盯市场中的热点和重大问题,紧盯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作物收获的关键季节,及时开展调研,掌握市场动态,提出政策建议。

  二、关于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

  市场经济是信息引导的经济,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第一,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以信息化装备现代农业,提高设备设施的自动化水平,促进农业标准化与规模化,实现耕地等农业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改革农业耕作制度,能够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有利于确保粮食安全。第二,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的重要举措。在生产领域应用3G、物联网、传感器等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化肥农药等投入品过量使用问题;在流通领域应用射频、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监控和管理,能够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第三,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广播电视等现代信息媒介,开展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能够满足农民的政策、技术、价格、供求等信息需求,合理引导生产,促进产销对接,规避市场风险,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促进农民增收。第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是提升农业行政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资源管理、行业管理、农业综合执法、应急指挥等方面的应用,可以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为制定科学宏观决策和管理措施提供支撑,从而更好地服务“三农”。

  “十一五”期间,各级农业部门始终坚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措施得力,成效显著。一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取得重要进展。近年来,利用3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新模式不断涌现,并取得了明显成效。黑龙江垦区、新疆兵团开始示范应用大田作物生产滴灌、土壤墒情、测土配方等智能管理系统,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地利用先进畜禽水产养殖设备和生产管理系统,加强对养殖环境监测和过程智能控制,提高科学养殖水平。二是电子政务建设快速推进。特别是通过实施金农工程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了农业监测预警、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等系统,建成了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农业门户网站群、农业系统应急信息平台、视频会议系统,有力提升了部省两级电子政务平台功能。三是农业信息服务成效显著。“三电合一”项目启动以来,六年间累计搭建19个省级、78个地级和346个县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全力打造了“12316”农业热线和手机短彩信平台,形成了农业信息网站、农业电视节目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服务格局。吉林“12316新农村热线”、浙江“农民信箱”、上海“农民一点通”等,效果很好,深受农民欢迎。四是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合力日益增强。加强与外部门的沟通合作,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与工信部、商务部、科技部、文化部联合制定了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2012),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商签署了共同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工信部联合成功举办了2010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博览会,形成了推进工作的合力。

  应该说,近年来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认识有待提高。部分地区对信息化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工作目标不明晰,工作重点不突出。二是投入有待增加。由于投入不足,各地普遍存在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问题,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三是技术应用有待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集成应用不充分,广度和深度不够,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总体水平不高。四是机制有待完善。在资金投入、资源管理、协同推进等方面都存在重复建设、职能交叉等问题,亟需建立健全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

  “十二五”期间,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为主攻方向,以农业农村信息化重大示范工程建设为抓手,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探索运行机制,强化支撑作用,不断提高信息化服务三农的水平。今年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一是科学编制好“十二五”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已基本完成,农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规划正在编制中。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发展目标、重点内容及推进步骤,保证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有序推进。

  二是扎实推进金农工程项目建设。目前,金农工程一期中央本级项目建设基本完成,但地方项目进展不平衡。各地要按照国家发改委相关要求和部里总体部署,年底前全面完成一期建设及验收工作;认真总结金农工程一期经验,强化成果应用,使其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积极谋划金农工程二期项目,认真开展需求调研,从保障农产品供给、质量安全和强化农业资源管理等方面入手,编写需求分析报告。

  三是加快启动农业信息化示范工作。一要围绕全国粮棉油高产创建开展农技推广信息化示范,运用3G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农技推广网络服务功能,改变传统农技推广方式。二要开展农业领域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今年将启动种植业、设施农业和养殖业示范项目。此外,还将在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启动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项目储备库建设,各地要认真组织编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是继续完善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继续推进“三电合一”项目实施,重点开展部、省两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信息化建设,推动服务平台向市县延伸。继续大力推进“12316”呼叫中心、短彩信平台建设,尤其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资打假投诉功能,积极宣传其服务功能,提高公众认知度。

  三、关于建设新一轮“菜篮子”工程

  “菜篮子”工程自从1988年实施以来,取得明显成效,但新时期遇到新问题,民生又有新期待。一是保障大中城市“菜篮子”产品供应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不仅导致城镇人口快速增加,而且使得城郊“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不断向农区转移,打破了“近郊为主、远郊为辅、农区补充”的传统布局,大中城市自给率明显下降。“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今后五年我国城镇化率还将提高4个百分点,新增城镇就业4500万人,给大中城市“菜篮子”产品供应带来新的压力。二是转变“菜篮子”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目前,我国设施蔬菜面积仅占蔬菜播种总面积的20%,生猪规模化养殖比例不足50%,养殖池塘显著老化的占60%。不少传统的“菜篮子”产品主产区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科技、信息服务水平不高,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滞后,与“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不相适应。三是满足城乡居民日益提高消费需求的任务越来越重。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人们不仅要求“菜篮子”产品数量充足、品种丰富,而且更关注安全放心、营养健康。“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对“菜篮子”产品的质量需求还将进一步提高。四是促进“菜篮子”产品产销平稳运行的形势越来越复杂。“菜篮子”产品“买全国、卖全国”的大流通格局已经形成,产业发展受自然风险、质量风险、市场风险、不良信息风险和国际输入风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市场波动更加频繁,亟待加强“菜篮子”产品市场调控,促进“菜篮子”产业长期稳定发展。

  保障“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是农业部门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去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0]18号),明确了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一年多来,“菜篮子”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出现了近年少有的好势头。一是健全工作机构。由农业部牵头,会同13个部门组成了“菜篮子”食品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各地普遍成立了“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启动规划编制。农业部先后推动编制《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规划》、《全国蔬菜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海南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建设规划》等重点规划,谋划提出一批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山东、吉林等地以省政府名义专门出台扶持蔬菜等“菜篮子”产业发展的意见,并列入了本地“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三是增加建设投入。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各省区市共安排“菜篮子”工程建设相关项目资金310多亿元,对大城市和主产区扶持力度明显加大。北京安排6亿元土地出让收益用于“菜篮子”工程,河北安排2.3亿元扶持环京津24个县建设蔬菜产业示范基地,辽宁安排14.8亿元补贴建设蔬菜大棚设施。四是出台扶持政策。协调有关部门完善设施农业用地、绿色通道、农产品购销企业增值税进项核定扣除等政策,推动建立了冬季北方大城市蔬菜储备制度。许多地方在落实菜地最低保有量、强化新菜地资金征管、建立蔬菜应急储备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五是创新体制机制。如河北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蔬菜联合总社,着力构建以合作社为基础的蔬菜产业发展新机制;海南在全国21个大城市设立农产品流通办事处;甘肃在长三角、珠三角销区建立营销平台,切实加强市场开拓与产销对接;江苏、山东等建立“菜篮子”产品预警机制,充分发挥信息引导作用。此外,通过组织开展检查督导、借助媒体进行政策解读宣传等形式,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外部环境。

  但也要看到,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仍面临诸多困难:一是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缺乏有效机制,不少城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存在开头热、后期凉倾向;二是保护大城市“菜篮子”生产用地缺乏严格制度,稳定并逐步提高自给能力的任务十分艰巨;三是支持“菜篮子”产品主产区发展缺乏有力措施,难以充分调动优势产区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四是调控“菜篮子”产品市场缺乏基本手段,“菜篮子”产业发展仍面临很大风险。当前,“菜贱伤农”和“菜贵伤民”现象交织并存,“菜篮子”问题依然严峻。“十二五”期间,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工作思路是,全面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稳定供应和消费安全的总要求,在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同时,更加注重“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考核落实;在加强优势产区“菜篮子”产品生产能力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大中城市生产自给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在推动完善扶持“菜篮子”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的同时,更加注重应急调控保障的制度建设。从市场信息系统来讲,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抓综合协调,扎实推进政策措施落实。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牵头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重在统筹推进和综合协调。要充分利用国务院赋予农业部门的牵头职责,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调动发挥好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各部门、各行业提出年度目标任务、重大项目和具体措施;指导各个城市制定规划、明确重点、拟定方案、落实政策。特别是对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比如对主产区“菜篮子”产品生产支持力度不够、“菜篮子”产品市场调控缺乏政策手段、城市“菜篮子”产品生产用地保护制度难以有效落实等问题,要积极组织力量深入调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会商沟通,及时提出政策建议。

  二是抓监督检查,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农业领域有两个负责制,一个是粮食省长负责制,另一个是“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从过去实践看,“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落实情况时好时差,有很多城市将“菜篮子”交给了大市场、甩给了主产区。国务院多次强调要严格“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具体来说就是三件事:一是稳生产,保自给,建好“菜园子”;二是活流通,保供应,管好“菜摊子”;三是能应急,保安全,抓好“菜篮子”。我们正在研究制定“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评估办法,准备以部际联席会议名义对大城市开展监督检查。同时在积极谋划建立对大中城市的激励问责和奖惩措施,以此作为“菜篮子”工程建设的一项长期制度安排,各地也要研究建立辖区内城市“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考核制度。

  三是抓工作交流,促进“菜篮子”工程深入开展。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各地在“菜篮子”工程建设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在体制机制上有很多创新做法,涌现了很多典型经验。比如,北京建立了基本品种动态储备制度,湖南建立了分层次的城市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等等。为加强面上指导和工作交流,我们已经编发了多期《“菜篮子”工程简报》,同时以适当形式召开大城市“菜篮子”工作座谈会。各地也要认真总结基层创造的鲜活经验,加强“菜篮子”工程情况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不断把“菜篮子”工程推向深入。

  完成上述三个方面工作任务必须加强市场信息系统队伍建设。要按照农业部党组关于“两手抓”的总体部署,在认真落实好“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任务目标的同时,全面推进绩效管理、百乡万户调研、学习型机关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等四项自身建设。一要提高工作认识。农业市场信息工作面临的压力不断加大,承担的任务更加繁重,工作领域不断拓宽。各地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定信心,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市场信息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扎实推进。二要健全工作体系。近年来,农业市场信息体系不断加强,但有的省份职能比较分散,一些市县没有相应机构,基层队伍也不稳定,经费保障严重不足。我部将积极争取资源手段,尽量为地方创造条件;各地也要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强工作。三要创新工作机制。各地在工作当中一定要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比如,省里办一个农产品交易会,主要领导亲自参加并讲话,四套班子都来参观,这就是对农业部门的最大支持;一定要与农业部门中心业务紧密结合,将措施落到地、将服务与农民接上头,做出特色、做出亮点;一定要善于借助外力,只要是对市场信息工作发展有利的事,都要主动配合、积极争取,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四要加强业务能力建设。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深化“百乡万户”调查活动的成果,深入基层摸清情况,强化业务基础。借鉴我部绩效考核的成功做法,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五要扎实做好信息宣传。宣传也是生产力,在关键农时、重点工作中,要把宣传工作与业务工作一起研究、一起部署、同步推进,做到“对上有信息,对外有声音”。利用中央和地方媒体、传统和现代媒体,多视角、全方位进行宣传报道,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