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安市八一村
(一)自然资源、人文与区位环境
八一村共有229户、人口789人,4个自然村,分成7个村民小组,全村有党员27人。地处丘陵地带,拥有耕地面积972亩,山林地面积4282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8%,平均海拔340米,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8℃,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为红黄壤地带,特别适宜烟叶、蔬菜、水稻等作物生长。辖区有大陶河流过,主要矿产有石英石、河沙等,其中石英石藏量约1000万吨。允升楼及与其相邻的朱氏古民居位于张坑自然村,建于清咸丰年间,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结构奇特,古朴庄重,具有典型的地方建筑特色。著名自然风景点甘乳岩距村仅2公里。八一村地处小陶镇东北部,毗邻205国道,距集镇中心5公里,是小陶镇进入大陶洋片区的第一个行政村,人均纯收入略低于市平均水平,与大陶口、五爱、寨中、西学等行政村相接。
(二)发展的有利条件
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近年来,八一村在镇里的支持下,大力推广“稻-稻-菜”、“烟-稻-菜”等亩产值超3000元高效作物栽培模式,取得较好的效益。2005年,全村种植莴苣600多亩,销往浙江、上海、广东、闽南一带,增加农民收入120多万元,已成为本村的主要经济作物和村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种植以佳福占品种为主的优质稻1546亩,总产优质稻谷695.7吨,产值达130万元。种植烟叶134亩,收获烤烟298担,平均亩产值达到1500多元,总产值21万余元。村里先后引办了机砖厂、石英砂加工厂等企业五家。2005年全村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8万元,企业总产值75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5万元。
文教卫生比较健全。八一村有舞龙灯的传统,村里的龙灯队每年都到镇里、市里表演,2004年荣获永安市民俗特色村称号。村里学生小学阶段到大陶一小就读,中学阶段除考入市区中学就读外,其他均到永安二中读书,适龄在校生的辍学率为零。村里建有乡村医疗服务所,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积极推行并落实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现全村参保人数达717人,占总人口的91%。
村民自治民主公开。村委会积极推进民主听证和村民代表大会等制度,对1000元以上的非生产性开支和5000元以上生产性开支及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来研究和批准,让村民事前知情和参与事中的决策、事后监督管理。发挥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帮助村委会把好发票监督审核关和报账,定期公开村财开支、生产计划、救济款发放、计划生育等事项,真正落实了村民自治。社会治安良好,村民法制意识较强,无刑事案件和重大治安事件,矛盾纠纷得到妥善处理,社会治安秩序良好,群众安居乐业。
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大陶公路穿村而过,即将动工兴建的永武高速公路小陶连接口距离本村仅2.6公里,四个自然村均铺设水泥路,全长2.5公里。有线电视、电话普及率高达95%,移动、小灵通信号覆盖全村;农户均使用镇自来水或饮用山泉水,全村已建新居80户,占总户数的35%。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需求
八一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新村规模不大,农村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二是村财增收渠道不宽,财力薄弱;三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不快,缺乏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四是路、桥、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急需改善;五是村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从与村民座谈的情况看,八一村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本村主导种植作物,推广农业高效栽培模式。一是亩产5000元模式(“稻-稻-菜”、“烟-稻-菜”、“菜-稻-菜”),把冬闲变成冬忙;二是亩产超万元模式,建高标准的蔬菜大棚,栽培反季节蔬菜。
2、成立和壮大村里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为村民提供新技术、新品种的服务,开展农业种植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培训。
3、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平整。
4、建立村文化活动中心,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5、结合当地优势,发展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