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九龙坡区高峰寺村
(一)自然地理情况
高峰寺村位于重庆市西部的九龙坡区白市驿镇最南端。南接石板镇,北邻高田坎村,西面为清河村,东边接中梁山,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100毫米,年日照时数1157小时,无霜期330天,年有效积温(10度以上)5954度;土壤为灰棕紫酸性泥土,地下、地表水丰富,适宜多种园林花卉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
(二)人口及劳动力状况
高峰寺村辖14个社519户1952人。现有劳动力人数1533人,占人口总数的79%。从事一产业460人,占劳动力的30%;从事二产业123人,占劳动力8%;从事三产业950人,占劳动力的62%。外出务工劳动力583人,转移劳动力收入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70%。
(三)土地利用状况
规划区幅员面积3.6平方公里,即5400亩。包括非建设用地4500亩,其中耕地2300亩(包括水田220亩,蔬菜600亩,苗木花卉800亩,果园200亩,其他480亩),林地1150亩,其他1050亩(包括荒坡地970亩和堰塘80亩);建设用地900亩(包括农村居住占地250亩,道路占地100亩,工业用地50亩,花卉园区征地500亩)。
(四)生产条件
村级公路8条,步行道3条,自来水入户99户,通电519户,有效灌溉面积1600亩,中小型农业机械30台套。
(五)产业状况
南北向的铁路西铜便线将本村一分为二,铁路以西地势相对较为平坦,产业布局以苗木花卉生产经营为主,6家业主中仅有1家是本村村民,品种主要为城市园林绿化树种;有贝迪、莉之园、百灵鸟等3家乡村旅游驻村企业;农科院拟征地范围内仍保留传统农业,主要作物为水稻、玉米、红苕、柑桔、枇杷、叶类蔬菜和水生蔬菜等。铁路以东地形为浅丘山区,主要种植有少量的水稻、蔬菜和退耕还林后种植的花椒、枇杷、柑桔和桃等,生产布局分散,未形成规模。全村有生猪存栏300头和少量散养家禽3000余只,池塘养鱼80亩水面。
(六)经济发展水平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2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40元,高于全国及重庆市平均水平,其中外出打工收入占70%。
(七)人居环境与村落建设
高峰寺村地处城市近郊,但无明显的村庄概念。农民居住形式以铁路西铜便线为界,以东村民分散居住,以西居民点多为院落布局,聚居规模20-30户居多。居住条件普遍较好,基本上有独立的厨房、厕所,部分有圈舍和院坝。全村农户住房总面积96365平方米,以砖混和土木结构为主,比例为7:3;民用燃料以煤和罐装液化气为主,西铜便线以东的山区农户目前还在使用薪柴和农作物秸杆做燃料。
(八)公共服务设施
村内建有办公楼一幢,包括办公用房150平方米,文化活动室160平方米,有零星小卖部。
(九)区位条件分析
1、优势条件
(1)2005年九龙坡区GDP达到270亿元,经济总量居全市第一,年区级财政收入9亿元,具备一定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能力,新农村建设具备较好的区位基础。
(2)高峰寺村地处重庆西部新城,属都市后花园腹地,大部分区域是白市驿花卉苗木示范区的核心区,已形成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
(3)村域内的农业展览中心每年召开一次农展会,已带动起周边的苗木花卉及蔬菜产业发展,成为重庆都市农业的窗口,为进一步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和生态旅游业奠定了基础。
(4)重庆市农科院作为全国最后一个成立的省级农科院,新址座落本村,为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兴村提供了有利条件。
2、劣势分析
(1)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无村办企业和经济实体,集体经济年收入仅为6万元。
(2)村域属于重庆市水源涵养区,有产业发展限制,不宜发展第二产业和规模化畜禽养殖业。
(3)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无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村民普遍缺乏技能培训,本地就业和外地务工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