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仪陇县九岭场村
九岭场村每户平均3亩耕地、年出栏4头猪、1人外出打工、收入8000多元。本村属深丘地貌,幅员面积2.29平方公里,辖假铜罐、谭宗坪、九岭场、洞湾、双柏树、吴家嘴、柏林湾7个自然村。全村有306户,总人口1060人,劳动力465个,耕地面积856亩,人均耕地0.8亩。种植业主要以水稻、小麦、玉米、红苕为主,农作物播种面积1450亩,粮食播种面积1150亩,2005年全村粮食产量554吨;养殖业以农户散养生猪、家禽为主,全年出栏生猪1200多头、家禽1.7万只,近年来獭兔发展较快。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23元,居全县中上水平。农民收入主要来自打工和养猪,常年外出打工230多人。
(一)有利条件
——基础好,发展快。随着党的惠农政策的实施,特别是“三取消三补贴政策”落实到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经济发展较快,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一定改善。全村306户的饮水问题基本解决,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0%,新马公路贯穿吴家嘴、九岭场、双柏树、洞湾等自然村,全村泥结碎石路共5公里,建有村级小学1座,村里孩子能就近入学,新建了320平方米的农民素质学校。
——打工多,经商早。本村距离县城6公里,是银山乡政府所在地,信息交通便利,很早就有农民外出打工。现在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已经有了一定的积蓄,部分打工农民开始回乡创业,投资200多万元,在村里建了3个砖厂,解决了村内剩余劳动力110人,每个劳动力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此外,全村还有个体经商户11户,户均收入15000元。
——班子强,作风硬。村班子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工作连续多年位列全乡第一,村支部曾被县委授予“五好村支部”,支部书记彭灵贤先后被县委授予“两带三为标兵”、“优秀致富带头人”等称号。全村农民仍然保持着“宁可苦干,不愿苦熬”的老区传统,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筹资金,建设家园,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二)主要制约因素
——“两坡一沟”,田少地多。本村是有名的高磅旱山村,80%是中低产田。旱地面积570亩,分布在假铜罐、谭宗坪、九岭场自然村的“两坡”和吴家嘴、柏树湾自然村的“一梁”地带。水田面积286亩,主要分布在洞湾、双柏树“一沟”。旱地小麦、玉米、红苕三种三收,小麦亩产150公斤左右,玉米亩产250公斤左右。水田一熟种植,水稻亩产450公斤左右。粮食主要满足农民基本口粮和饲料粮,商品化率较低。旱地基本靠天吃饭,水田靠小河沟提水灌溉,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落后。
——产业薄弱,发展乏力。本村尚未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种植业以小麦、水稻、玉米、红苕等粮食作物为主,家庭经营,小块种植;养殖业以生猪散养为主,全村有养猪户252户,户均出栏5头、纯收入260元左右,是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去年在九岭场、洞湾、双柏树、吴家嘴4个自然村新栽的500亩枇杷,还没有挂果。分布在谭宗坪自然村的50亩昌溪雪梨,品种老、产量低、效益差。今年已与哈哥兔业集团、县兔协签订协议,开始发展獭兔养殖。
——“老小”务农,苦力打工。留守务农劳动力主要是50岁以上的老人、妇女和残疾人,文化程度低,体力差,种养水平不高。全村有230多人外出打工,大多数缺少专业技能,以打散工、干零活为主,凭苦力挣钱,每个外出务工劳动力年均收入仅50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