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玉田县2013年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绩效评价材料
玉田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县总面积11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8万亩,辖20个乡镇、750个行政村,总人口69.2万,其中农业人口58万。自2013年5月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重要部署,调整充实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的现代农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创新举措,狠抓落实,试点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66元,较上年增长12%。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同志3次到我县调研指导现代农业发展,农业部党校调研组对我县现代农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基于玉田实践的调研与思考》研究报告,得到了余欣荣副部长批示和充分肯定。
一、试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以强化物质技术基础建设为重点,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一是农机总动力和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2013年,我县共补贴各类农机具4553台套,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18.6万千瓦,大田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有效提高了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全省率先采用GPS定位监管系统,完成农机深松作业面积10万亩、保护性耕作3万亩。依托玉田县农机化网,将全县237个农机维修网点相关信息全部纳入网络平台建设,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维修农机。二是标准粮田面积不断增加。2013年,我县完成中低产田改造8000亩,新打机井174眼,铺设节水管道3万米,有效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完成了30万亩高标准农田区片划分,其中一期10万亩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已完成,近期将施工建设。目前,全县标准粮田面积达66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1%。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2013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55.2万吨,位居唐山市首位,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三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加强。2013年,我县累计投入各级资金1.3亿元,重点实施了河渠治理、节水灌溉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18万亩,受益人口20多万人,农业防灾减灾和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四是农田林网防护能力不断增强。2013年以来,持续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造林绿化行动,实施了荒山绿化、农田林网绿化、道路绿化等工程,全县新增绿化面积2万亩,有效提升了农田防风减灾能力。
(二)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健全。积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四化结合”的农业经营新体系。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狠抓职业农民和家庭农场培育工作,制定出台了《玉田县家庭农场认定及登记注册暂行办法》、《玉田县2013-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案》等文件,累计举办各类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365场(次),开展田间地头现场指导800余次,培训农民21万人次,其中:培育科技示范户1500户、新型职业农民1000多人;新发展家庭农场15个,加快了由自然人农业向法人农业的转变。狠抓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按照“边发展,边规范”的思路,积极鼓励引导企业、种养大户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规范管理,提高合作社建设质量和水平,有效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2013年以来,全县新发展合作社192家,总数达到445家,其中:省级示范社6家、市级示范社26家,辐射带动农户9.6万户,助农增收4.9亿元。狠抓龙头企业建设,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特别是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去年以来,已有唐山盛川农产品、唐山农福缘农业科技两家公司分别在石交所、天交所挂牌上市;在扶持服务原有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依托县内农业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开展招商推介活动,先后引进建设了新西兰恒天然三期牧场、中粮集团饲料加工、大北农分子育种等一批项目,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5.5%,我县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二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在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交易中心作用,鼓励专业大户通过转包、互换、出租等多种形式,推进土地规模流转;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通过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农户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土地股份制经营,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规模经营,实现规模效益。同时,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奖励办法》,对集中连片规模流转的经营主体给予奖补,有效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2013年我县新组建思农、俊银等5家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全县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2万亩,累计达到25.6万亩,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20亩以上)面积达到15.6万亩,规模经营率达62.4%。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根据农民所需,积极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专业公司,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目前,我县共有农机、抗旱、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37家。2013年完成农机作业面积200余万亩、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69.2万亩,获得省级专业化统防统治优胜单位称号。
(三)以发展订单农业为重点,农产品产销衔接模式不断完善。一是订单农业面积不断扩大。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稳步扩大订单农业面积,切实提高农业产销综合效益。截至目前,京、津等地在我县建设农产品供应基地面积达9万多亩,全县蔬菜外销量超过了90%;我县被北京高校联盟采购中心、天津家乐福超市确定为蔬菜采购基地;俊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茅台酒厂和北京红星酒厂签订酿酒专用高粱订单4000亩;黑猫王农民专业合作社3000亩绿色食品基地被确定为“北京市政府菜篮子工程”外埠基地;农福缘设施蔬菜标准园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标准创建园;我县第七次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二是订单履约机制不断完善。进一步加大对订单农业法律法规知识及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树立法制观念,增强自律意识,规范经营行为,健全完善经营机制和违约约束机制,使农户和企业、合作社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订单合作关系,有效提高了履约率。三是农产品供求信息网络建设不断健全。依托唐山金玉农产品综合交易中心创办的中国农业经济信息网,进一步充实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及时将各种信息传递给生产者和消费者,有效促进了订单农业发展。
(四)以建立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机制为重点,财政支持方式不断深化。一方面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3年共争取上级资金1.87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24亿元,省级资金6095万元。对于中央转移支付农业开发资金(2000万元),结合我县实际,研究制定了《玉田县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资金补助方案》,于2013年12月上报省财政厅,待上级批复后及时开工建设,将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园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区、瘦肉型猪基地等项目建设。省级现代农业发展资金(1005万元),重点安排了8000亩土地治理、大和平灌区节水配套、优质核桃基地建设等6个项目。同时,2013年我县财政投入现代农业建设资金2830万元,用于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农田水利建设、新品种引进、专业合作社建设等,有效推进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着力建立涉农资金整合使用机制。制定出台《玉田县关于整合规范涉农项目资金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渠道不变、优势互补、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将各级安排的性质相近、用途一致的财政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项目资金管理格局。2013年共整合各级涉农资金1.56亿元。
(五)以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为重点,现代农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一是重点做实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专业合作社三类金融组织。县财政独资5000万元的兴玉农业担保公司投入运营,同时建立了农村资产产权交易中心,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及预期收益权、林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保险农畜产品等可变现物权列入反担保抵押范围,实现了农村资产资本化,农村资本市场化。截至目前,担保公司已累计为6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贷款1600万元;另有8家经营主体拟申请担保贷款2000万元,正在调查审批中;小额贷款公司已组建4家,累计提供贷款1542笔、13.53亿元;福泰、集强两家农村资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营,共有社员1781户,累计投放互助金7934万元,为700多农户解决了小额生产资金难题。二是创新以统借统还为基本模式的农业“四台一会”融资机制。组建了管理、公示、借款、担保四个平台和农业融资信用协会,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项目进行打捆,向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统贷统还,前期各项工作已就绪,近日即可进入实施阶段。三是建立以创新贷款产品为突破点的金融贷款机制。在充分发挥县内金融机构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了中信银行、唐山市商业银行、张家口商业银行3家域外金融机构。协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三农”扶持力度,做大做强小额农贷,开启个人农业生产经营贷,探讨了农家乐生产经营贷等金融信贷产品。2013年全县涉农贷款余额达到95亿元,较上年增加17亿元。
(六)以提高涉农保险覆盖面为保障,农业风险防范措施不断健全。一是农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2013年,我县玉米、小麦、能繁母猪、奶牛等政策性保险覆盖面达到95%,较上年增长10%。二是农业保险新品种不断丰富。积极拓展设施农业、育肥猪等特色农业保险范围,完成了育肥猪保险的申办工作,已承保育肥猪3.1万头,承担风险额1520万元。三是银保互动机制不断完善。建立了银保互动机制,对担保抵押物提供财产保险,对借款人提供借款人意外险,2013年共为担保抵押物提供财产保险190笔,承担风险额7亿元;为贷款人提供借款人意外保险390笔,承担风险额5000万元。四是“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为给农民提供“面对面、零距离”服务,在县、乡、村三级分别建立了“三农”保险服务网络,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涉农一线,实现了“网络到村、服务到户”。
(七)以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为重点,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步伐不断加快。一方面,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加大。2013年,我县先后聘请中国农大科研院常务副院长胡小松、省农科院院长王慧军、河北农大副校长申书兴等大专院校专家教授10余人为我县现代农业发展作指导;同时引进高端农业科技人才21名,形成了分包产业、分包基地机制,促进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步伐不断加快。先后与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了科技结对关系;依托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大北农集团等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在我县新建8000多亩粮菜试验示范基地;特别是中科院陈文欣院士在我县建立了100亩院士试验田;中国园艺协会草莓分会会长、草莓产业首席专家张运涛在我县建立了优质草莓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全县8个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综合站作用,全年引进小麦轮选926、白草莓等新品种76个,示范推广微生物菌肥、番茄雄蜂授粉等新技术26项。
二、下步工作主要思路和打算
2014年,我县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围绕试点建设,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打造“田、园、场、区”等现代农业建设平台,积极推进财政引导、金融支持、保险保障、订单营销“四位一体”的农业发展新机制,大力开展现代农业攻坚战,努力营造发展新优势,推进农业改革与建设早出成效。
(一)着力构建农业经营新体系,有效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竞争力。在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着力打造一批行业领军企业、重点农民合作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和带头人,切实提高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创新发展方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广“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统分结合的合作经营模式,提升农业组织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加快建立以订单农业为主的产销新模式,引导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特别是加强农产品加工园建设,为项目入驻搭建良好平台,广泛开展招商选资活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同时打造一批精品农业,引领示范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二)健全完善科技支农新体系,有效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力。深入实施“精英引领”和“百家院所进玉田”计划,重点与京津等地10家以上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特别是加大与院士、首席专家联系力度,推行专家对口联系、结对分包制度。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综合站作用,加大良种良法的引进、推广力度,有效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加快建立现代农业投融资新机制,有效增强现代农业发展活力。2014年县财政安排现代农业发展资金3281万元,在加大县级财政投入和资金整合力度的同时,加快推进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建设,确保新型金融机构高效规范运转。积极探索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合作性金融有机结合的投融资方式,努力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资金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农业保险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积极拓展设施农业、水产等特色农业保险范围,健全完善农业担保公司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银保互动机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保险保障。
相关新闻
- 江西省南昌县2013年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绩效评价材料 2014-08-21
- 福建省福清市2013年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绩效评价材料 2014-08-21
- 安徽省庐江县2013年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绩效评价材料 2014-08-21
-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13年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绩效评价材料 2014-08-21
-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13年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绩效评价材料 201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