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示范区 > 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

天津市武清区2013年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绩效评价材料

日期: 2014-08-21 15:55 作者: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武清区委、区政府在示范区试点建设过程中,坚持以《农业部财政部银监会关于加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为指导,努力提升农业的集约化、组织化、产业化、科技化、品牌化、安全化水平,不断增强农业总体竞争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为实现农民群众收入五年倍增目标奠定坚实基础。2013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8亿公斤,同比增长6.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600元,同比增长16.8%。实现农业总产值80亿元,农业增加值39亿元,同比均增长10%以上。

  一、示范区试点建设情况

  (一)健全组织机构,强化示范区试点的组织领导

  为保证示范区试点工作的有序进行,我区已组建了由区长罗福来任组长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并成立了规格较高的领导小组办公室。区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现代农业发展相关工作,并制定了武清现代农业“三提升、两带动、两培育”发展思路。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2013年,全区农业项目共投资29.4亿元,其中上级资金5.2亿元,区财政资金7.3亿元,企业、合作社、群众等自筹资金11.3亿元,银行信贷资金5.6亿元。

  (二)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破解农业融资难题

  我区积极与金融机构开展合作,为示范区试点建设项目争取金融资金支持。2013年8月,区农委代表武清区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天津分行签署了《国家开发银行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合作协议》,国家开发银行天津分行将对我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

  (三)强化科技与人才支撑,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一是与天津市农科院开展科技合作。一方面,由农科院选派9名科技特派员深入7个农业重点乡镇,为10个科技合作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各项目均进展顺利,在带动农民增收方面,作用明显。另一方面,借助农科院良好的培训条件,面向区内农业科技人员开展短期专题培训,更新知识,提高整体素质。目前,已举办各类培训班5期,培训农技人员600余人次。

  二是面向农民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一方面,实施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00人。另一方面,实施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已培训农民群众2万多人次,有近5000人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

  (四)不断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保证产品尽产尽销

  武清区积极探索和推行农产品流通新模式,努力促进农产品的尽产尽销,保证农民群众利益。

  1.农产品直供直销模式。2012年在天津市率先启动了农产品直供直销工作,通过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将产品提供给消费者的形式,实现让利于民。区政府制定了专门工作方案,两年来共拿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引导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开展直供直销经营。目前,全区参与直销企业数量达到23家,共购置农产品运输专用车20余辆,对接机关团体、企业院校共120余家,日供应农产品300吨。带动农户总数2万余户,户均年增收1800多元。

  2.农社对接销售模式。引导和鼓励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通过在城市社区建设蔬菜销售门店的形式,直接向社区消费者销售初级农产品。目前已建立社区农产品直销门店50家。同时,我区与北京国华置业公司合作,在北京建成了武清放心农产品直营店,向北京高档社区消费者销售我区放心农产品,提升我区农产品知名度。预计每年销售农产品300吨,年销售收入300多万元。

  3.农超对接销售模式。通过与超市建立供销关系,拓展产品销售渠道。目前,已有18家合作社和企业与近2000家超市建立了供销关系,每年销售各类农产品3.4万吨,销售收入5亿元。如我区的学清农产品合作社,已与上海百联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其下属的10余家吉买盛超市设立武清放心农产品销售窗口。从目前看,经营情况良好,每年销售武清各类农产品总量约500吨,年销售额2000万元。

  (五)启动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为试点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为进一步强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与服务,我区启动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其中先期启动农业信息平台、名优农产品展销平台和农产品检测平台建设。

  1.农业信息平台。为努力促进信息化与现代都市农业的深度融合,提升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编制了武清区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规划。2013年11月,启动了信息平台项目,规划投资20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奖励示范区建设资金1000万元),建设全国一流的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目前已完成设施农业物联系统、畜禽养殖物联系统等主要应用系统开发,第一批物联网站点建设也已基本完成。计划到2014年底,全面完成农业信息平台“一个平台、一个云架构的数据中心、一个指挥调度及三农服务大厅、五大信息传输通道、十大应用系统”建设目标。

  2.名优农产品展示销售平台。为进一步提高武清名优农产品知名度,增强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启动了占地300平米的武清名优农产品展示销售平台建设。展销平台主要利用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电子触摸屏、电子大屏幕等现代传媒手段,对所展销的农产品进行全面介绍,包括产地、主要特点、生产过程、生产标准、加工标准等内容,提高消费者对武清农产品的了解。目前,该平台已建设完成,即将投入使用。

  3.农产品检测平台。为适应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规划对原农产品检测中心进行搬迁改造,完善检测功能和手段。计划在原有基础上,建设气相、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气质联动等4个定量分析检测室、农残速测室、样品前处理室、药品存放室等。检测平台规划总面积900平方米,目前已先期启动了580平方米种植产品检测中心建设。预计5月底前,可建成投入使用。

  (六)实施农业固本强基工程,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2013年投资近70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2167万元),在4个镇的5万亩农田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工程已全部完成,并通过上级验收。同时已规划了2014年度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469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1467万元),项目已获批,近期将启动建设。

  二是投资19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1500万元),实施了现代农业粮食产业基地建设项目,计划修建泵站11座,架设变压器8台,配套输变电线路6公里,清淤渠道20公里,土地平整4000亩,埋设节水管道14公里,植树1.5万株。目前,项目已完成总工程的60%,预计6月底可全部建成。

  三是投资1.4亿元,对30余座农用桥闸涵等进行了更新改造,完成了30公里农村河渠的清淤,并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万亩,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七)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进一步加强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为重点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

  一是积极促进农民合作社发展。一方面引导农民群众组建农民合作社。2013年以来,全区已新发展农民合作社200余家,总数达到近700家。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合作社发展水平。有20家合作社被评定为天津市市级合作社,5家合作社被评定为天津市市级示范合作社,10家合作社正在组织申报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二是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一方面,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围绕我区奶牛产业发展,引进了伊利、蒙牛两家国内著名乳品加工企业,提升了我区奶牛产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加大对本区企业的扶持。积极引导华明乳业公司参评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并通过审批。天津市可居食品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获批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同时,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持6家企业、合作社实施了6个产业化经营项目,总投资2.8亿元。目前,6个项目已全部建成并投产。

  (八)加快土地集中流转和确权颁证,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

  一是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我区已成立了武清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并组建了4个镇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和38家土地流转合作社,在促进土地流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制定了土地流转扶持政策,有效激发了群众、企业、合作社发展规模化经营的积极性。截至3月底,全区共流转土地37.8万亩,占农村家庭承包土地面积的40.9%。

  二是启动实施土地确权颁证工作。一方面,为保证工作顺利进行,成立了区、镇两级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另一方面,已在我区白古屯镇启动了农村土地确权颁证试点工作,今年力争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区全面推行此项工作。

  (九)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为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提升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力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并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投保。区政府制定了《武清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办法》,区财政每年安排3000余万元资金,用于对参保农户进行补贴。从目前看,各项保险工作进展顺利。粮食生产基地投保面积达到80万亩,设施农业投保面积2.6万亩,奶牛投保3万头,生猪投保6万头。

  (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效益水平

  一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为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区在确保粮食供给基础上,启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工程。计划利用3年时间,调整农田20万亩。今年区财政安排1亿元资金,计划调整6万亩。特别是为鼓励区内困难村发展设施农业生产,区财政将按照1:1比例配套上级扶持资金。截至目前,全区已新建设施蔬菜棚室2000亩,对1.4万亩设施棚室进行了改造提升,并建成2.5万亩放心菜基地,进一步提高了我区蔬菜产业整体水平。

  二是加快休闲观光农业发展。2013年,我区编制了《武清区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确定了“一带四组团”休闲旅游空间布局。目前,我区正在按照规划,对休闲农业重点点位进行改造提升,努力将休闲观光农业培育为农业新的增长点。

  二、2014年工作计划

  2014年,在示范区试点建设中,我区将继续坚持以《试点工作指导意见》为指导,深入落实“三提升、两带动、两培育”现代农业发展思路,进一步强化农业物质技术基础建设,完善投融资机制,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健全农业保障机制,加快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四化结合”的农业经营新体系。2014年,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90亿元,农业增加值44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940元。全区农业建设资金总投入达到35亿元以上,其中区财政农业项目建设投资将达到10亿元以上。

  (一)保障粮食供给前提下,促进优势主导产业发展

  一是积极引进粮食高产品种,同时继续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免耕播种、病虫害防治等一批农业技术,通过提高单产,确保总产。二是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工程,全年完成6万亩调整目标。并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业企业、合作社,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发展高效农业。三是对近3万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进行提升改造,提高生产水平。四是继续实施奶牛产业“2068”提升工程,今年启动实施12个养殖场的改扩建项目。

  (二)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强化农业基础工作

  一是按照示范区建设“一核三区一带”发展布局,继续加强与天津市农科院的科技合作,巩固其科技核心地位,加强对水肥一体化技术、节水栽培技术、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等进行推广,同时依托农业信息平台,推广农业物联管理技术,提升产业水平。二是实施农业综合开发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并对近200座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更新改造,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三是加快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逐步将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服务、农业贷款融资服务等纳入综合服务中心职能,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挖掘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促进休闲农业发展

  进一步加强对区内休闲农业旅游点的挖掘提炼,重点对北运河郊野公园、港北森林公园、大黄堡湿地等自然资源,梅厂园、君利园、北国之春等农业园区,南辛庄、灰锅口、东汪庄等旅游特色村在历史、文化、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的资源进行挖掘整理。逐步丰富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形成民俗文化游、特色产业游、生态观光游等内容,并完善集餐饮住宿功能的农家院建设。年内计划新发展农家院100家左右,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

  (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高产业组织化社会化水平

  继续将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纳入区级农业扶持办法。一是加强引导培育。新发展农民合作社100家以上,总数达到800家左右。培育规范化经营的家庭农场30家左右。二是提高新型经营主体水平。年内新培育区级以上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40家以上。对企业、合作社提高自身能力建设进行扶持,提高总体水平。

  (五)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发展农业物流加工产业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与北京农口部门的对接。一是以大沙河农产品交易市场、环渤海农产品物流基地为基础,充分利用我区交通便利的优势,主动承接北京农产品物流加工产业的外迁工作,在保证北京农产品供应的同时,带动我区农产品物流加工业的发展。二是以环渤海农产品物流基地为核心,依托农业信息平台,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拓宽销售渠道。三是通过科技服务、执法监督、质量追溯等途径,着力打造一批武清放心农产品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

  (六)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支撑

  一是健全投融资机制建设,加强对“四权抵押”融资模式的探索试验,并谋划农业融资新机制,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二是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三是以职业农民培训为重点,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中心建设,提高培训水平。年内计划培训农民群众2万人次以上,提高从业农民整体素质。四是加强农机服务,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和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