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示范区 > 经验交流

河南省济源市:创新资金整合机制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日期: 2016-10-11 15:37 作者: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市域面积1931平方公里,人口70万,耕地面积51万亩。2010年8月被评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以《济源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规划》为统领,立足优质粮食、高效园艺、生态养殖、现代种业、休闲观光“五大主导产业”,以“一廊、两带、四区、十五片”为重点区域,以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为投入平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计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使用涉农资金,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近五年共整合涉农项目76个,涉农资金达11.8亿余元,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得到进一步彰显。

  一、实施科学规划,统领资金整合

  为统筹整合利用各类财政资金,济源市立足于作为城乡一体化试点市的实际,坚持产业一体,增强统筹发展理念,把现代农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通盘考虑,科学编制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一是增强规划对资金整合的统领作用。立足产业多元化发展的综合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定位,确立“一城、一廊、两带、四区、五大主导产业”的发展布局,提出基础工程强化、产业集聚发展、空间梯度推进、食品安全保障、品牌经营提升、生态保护可持续、高端农业支撑和畜牧退川进岭上山“八大战略”,指明发展方向,明确投资重点。二是突出重要节点和阶段任务。围绕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从市级层面,对东部传统农业提升区、渠马线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名优特农产品发展等重点区域和特色产业进行了节点规划;从镇(街道)层面,要求各自因地制宜进行产业发展规划,确定发展方向、重点区域和近远期建设目标,列入年度全市目标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定期督导,严格奖惩,明确政策导向,引导资金流向。

  二、突出主导产业,聚集各类项目

  立足“五大主导产业”发展,打破行业界限,整体统筹,集中投向,实现财政涉农资金效率和效益最大化。在优质粮食产业发展上,跨越农业、农开、农机、农科院、交通等行业限制,各尽其能、各司其职,整合“百千万工程”、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建设、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农村道路、通道绿化等项目,集中力量打造东部10万亩高标准粮田,形成强大合力。截止目前,10万亩高标准粮田已基本建成,平均亩产超过1250公斤,成为济源市名副其实的“后厨房”。在科技种业发展上,通过整合制种基地建设、蔬菜机械化制种、旱作农业、王屋山供水工程、农业信息化等项目,在山区五镇建设5万亩蔬菜制种基地,一举将济源市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全国每三颗白菜种子中就有一颗产自济源,仅此一个产业,山区农民人均增收2600余元。通过整合资金、集中投向,济源市的“五大主导产业”发展规模进一步凸显,已占到全市农业总产值的92%以上。

  三、谋划重大项目,搭建整合平台

  按照“谋划项目、共同打造、各尽其力、综合示范”的工作思路,以重大项目建设带动资金整合,以资金整合促进重大项目建设。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确定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2012年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群项目,2013年集中力量打造精品园区和特色园区建设项目,2014年建设“三区三带三点”项目,2015年推进“一园两带十农庄”建设项目,做到“年年有项目、项目有整合、整合有载体”。如,2013年确定的农业精品园和特色园的重大项目,市财政列支1200万元用于建设奖补。各镇办、各职能部门围绕22个园区建设的建设任务,交通局负责园区道路建设,林业局负责园区绿化、气象局负责小型气象站和防雹炮台建设、开发办也将农业产业化补助项目整合到园区建设。同时,各镇办将“3+1”工程进行整合,集中投向园区建设,充分发挥了“各上一盘菜、共成一桌席”的合作精神,圆满完成当年建设任务。

  四、打造重点区域,吸纳涉农资金

  济源市集中力量打造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区域(一廊、两带、四区、十五片)不是齐头并进,而是分区域、分年度、分先后有计划推进,一年一个主攻区域,确保规划一片、打造一片、发挥一片。渠马线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是济源市着力打造的重点区域,全长19.8公里,涉及2个镇、18个村,范围广、任务重,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为加快推进渠马线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的建设,济源市在切实做好建设规划的同时,重点对分区域和分年度建设进行了详细计划,特别是对年度建设项目设立了工作台账,市委农办组织相关局委实地调研、论证研判,做到规划统领、年度跟进、编制有据、责任到位,避免了统不起、整不了、推不动的问题。2014年,渠马线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北入口区域,作为涉农资金打捆集中投放主攻区,吸纳各类涉农项目13个,总投入达到1.46亿元。

  五、创新工作机制,统筹整合资金

  在涉农资金整合机制上,因资制宜、创新机制,切实调动资金整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成立了以市政府副市长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农办,具体负责政策制定、制度设计、台账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为涉农资金整合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推行台账管理,市委市政府确定为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后,市委农办积极加强与涉农项目职能部门和各镇办的沟通、协调,确定工程、落实责任、制定台账,力争实现项目的事前整合,提高资金整合的可操作性。三是强化市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市政府每年列支专项资金用于“三农”发展,除有意识向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倾斜外,还持续多年开展了“3+1”工程,主动配合、形成合力,引导其他涉农项目积极整合。

                                (济源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