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示范区 > 经验交流

江西省: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引领作用 辐射带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

日期: 2016-08-04 17:07 作者: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近年来,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大力推动下,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出台了园区建设16条意见、36条分工方案,并将园区建设纳入市县科学发展考核指标,高位推动“百县百园”工程建设。目前,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已逐步由探索起步阶段步入提档升级阶段,园区建设有效引领了全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江西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园区的建设思路进一步明晰。江西农业厅编制印发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标准,并制定了考核办法和具体指标。在工作定位上,突出“示范引领、辐射带动”,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在建设内容上,确定了“四区四型”(种养区、加工区、物流区、综合服务区,绿色生态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的建设模式;在路径选择上,提出了“做强核心区、提升示范区、扩大辐射区”的三区并进、梯度实施的工作路径;在工作方法上,坚持点上突破、面上推进,从去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并整合其他涉农项目资金,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打造一批不同区域、不同特色的重点园区。

  二是园区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目前,全省创建了11个国家级、66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初具规模的示范核心园112个、核心区面积98万亩。2015年,全省省级及以上园区农业增加值达到1560亿元、比2013年增长21%,占全省农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3%、比2013年提高6个百分点。

  三是园区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园区科技水平明显提升,科技贡献率达到6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比2013年提高4个百分点,其中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7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5个百分点、比2013年提高6个百分点;园区主体更趋多元,入驻核心园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360家、占全省总数的42%、比2013年增加106家,农民合作社6200家、比2013年增加2100家,家庭农场5800家、比2013年增加1500家;园区规模经营趋势明显,农村土地流转率达到5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1个百分点、比2013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四是园区的功能效应进一步释放。2015年,全省园区共引进培育新品种3850个,示范推广新技术1423项,园区已成为良种良法推广应用的“示范场”;全省园区共吸纳就业人数106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万元、比非园区高20%以上,园区已成为农民就业增收致富的“新增长极”;全省园区农药化肥用量保持“零增长”,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为99.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三品一标”总数达到2450个、占全省的84%,园区已成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农业样板”的“先行区”。

  下一步,江西省将按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要求,适应新常态、运用新理念、引领新发展,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调结构、强产业、抓改革、补短板,把园区打造成为要素集中、产业集聚、经营集约的农业综合体。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严格标准。严格按照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标准,狠抓基本条件、功能布局上、主导产业、物质装备、科技、质量安全、机制体制七个方面的建设。二是扩大体量。按照“做强核心区、提升示范区、扩大辐射区”的思路,在“抓点、成线、促面”上下功夫,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省级重点园区建设为引领,在每个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中,建设多个以功能区为主体的核心示范园,不断扩大核心示范园辐射引领范围。三是提档升级。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推动设施现代化、产业多元化、方式绿色化、开放常态化上,因地制宜、因园施策,引进一批延链、补链、壮链的主导项目和配套项目,提升园区发展质量。四是创新驱动。推动科技创新、改革创新、主体创新、服务创新,提升园区发展活力、壮大园区经济。五是共享成果。坚持园区与脱贫攻坚任务、新农村建设、城镇一体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相结合,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让农民群众共享园区发展成果。

                                         (江西省农业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