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平台作用 引领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近年来,安徽省把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转型升级,作为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强省的一个重要抓手,采取“先行先试”的办法,率先推进各项改革,打造示范平台,提升服务水平,激发示范区建设内生动力和活力,为推进全省农业农村改革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一、以加快土地确权颁证试点为切入点,提升土地流转服务水平。一是率先推进颁证试点。2014年农业部确定安徽省为全国3个整体推进省后,安徽确定在20个农村改革示范县率先开展整县推进试点的同时,同步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展试点。目前,全省13个国家示范区和97个省级示范区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已率先完成。二是有序推进规模经营。2015年全省国家、省级示范区土地流转面积达677.42万亩,土地流转率达76.8%,比全省平均高出30个百分点。三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示范区平台,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龙头企业“甲级队”,着力强化联合体内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产业联结、要素联结和利益联结,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埇桥、太和等国家示范区粮食产业联合体土地流转面积均在2万亩以上,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0%以上。目前,全省已有各类农业产业联合体950家,来自联合体增值收益达500多亿元。
二、以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为切入点,提升农村要素交易服务水平。一是抓好顶层设计。2015年3月,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支持市县采取政企合作、区域共建方式,开展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二是搭多层平台。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基础,打破部门和行业界限,综合设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力争3年内实现农村产权市场全覆盖。目前,全省已建成各级各类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机构884个,其中市级6个,县级56个,乡镇822个,去年交易总额达28亿元。三是扩大集体资产股份合作改革试点。制定“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试点工作方案,2015年完成80个村试点任务,量化集体资产7.37亿元,9.87万名社员成为股东。2016年再部署80个村试点。同时在天长、金寨等县开展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三、以农业投融资改革为切入点,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一是搭建融资平台。安徽于2015年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农业担保集团,重点对农业适度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服务。目前,省农业担保集团与各银行签订协议,担保授信额度达295亿元,着力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二是开展“劝耕贷”试点。利用该准公共产品,采取政府调节金融资金的办法,设立风险补偿机制,延伸公共财政职能,开展“劝耕贷”金融服务试点。先期在埇桥和庐江两个国家级示范区进行试点。目前,全省有21个县(区)开展“劝耕贷”服务,今年上半年已为278户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提供担保贷款18885万元。三是加强政银合作。颍上示范区积极申报专项建设基金开展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30多亿元。铜陵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支持铜陵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政银合作协议》,先期已申请流动资金贷款2亿元。庐江县利用政府投融资平台,成果申请国开行贷款信用45亿元。四是开展抵押担保试点。黄山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作为全国首批“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区,首笔由徽商银行承贷的300万元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目前已发放到位。
四、以创新农村综合服务改革为切入点,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一是开展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在铜陵市、埇桥区、涡阳县等7家单位,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采取代耕、托管、订单等服务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全过程或关键环节服务。目前,全省以示范区为主体的托管、代耕等形式服务面积达600多万亩。二是开展农业公益性服务创新试点。按照“项目招标、市场运作,政府买单”的要求,通过政府购买,实行定向服务,为各类服务主体参与公益性服务打通了渠道。目前,以示范区为主体建设的各类标准化育秧工厂达1257个。三是开展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与经营性服务体系融合试点。今年,我省选择埇桥区和太和县2个示范区,开展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和经营性服务体系融合发展试点,在庐江县、埇桥区等10个示范区(县)全域整建制推进全生产过程、全产业链条、全要素供给的综合性全程化服务试点。目前,全省拥有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8010个,病虫害防统治组织10081个,测土配方施肥组织4863个,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1257个。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供稿)
相关新闻
- 金秀特色产业引领农业快速发展 2021-01-21
- 绘就村美民富新图景 2021-01-07
- 象山:成功创建三门口海水养殖市级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 2021-01-05
- 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成为乡村振兴新高地 2021-01-05
- 攻坚路上创新一串 20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