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盐湖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纪实
沿着运稷公路一路往北,在涑水河两岸广袤的土地上,一幅波澜壮阔的现代农业发展画卷缓缓打开。一幢幢现代蔬果花卉大棚果实飘香,一片片经济林作物绿波荡漾,一个个观光农业园区姹紫嫣红,一座座农产品物流园蓬勃建起,一条条园区道路纵横交错……这,就是规划面积300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70个亿,覆盖北相、泓芝驿、冯村、王范、上郭、三路里、上王7个乡镇,容纳14个龙头大企业和7个专业合作社的盐湖区现代农业示范园。
政府“铺路搭桥”,以服务广招客商
长期以来,农村形成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传统格局,广袤的土地上,无数个“家庭细胞”牢固地维系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模式。然而,这种束缚土地活力的生产方式已经弊端重重,正等待着大智大勇者去打破和创新。
2010年,区委书记王志峰在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盐湖区农业园区化发展的思路。2012年,它从一个想法步入了现实的轨道,由中国农业大学为我区量身打造的《山西省盐湖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体规划》面世了。至此,“土地流转为平台,资金整合为手段,龙头企业为主体,现代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实施路径清晰显现。
区委书记王志峰和区长王吉敏敏锐的意识到,要打破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就需要广招客商来进行农业方面的投资。但要招来大的客商,不是靠空口号,也不是一个村、一个乡、一个项目的的单一去招商,重要的是铺路搭桥,打好基础,搞好服务,去实现集团化招商。基于这样的理念,区委、区政府首先从服务入手,开展了全方位的铺垫建设。
道路、水电、绿化……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始了。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土地等项目资金集中向园区投放,累计投资2.3亿元。三纵三横园区道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耗资近4000万元;捆绑使用农业项目资金,实施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节水灌溉和林业升级达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2013年农业综合开发在北相、冯村、上郭、三路里4个乡镇12个村投入资金1.9亿元,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扶持。
在基础条件改善的同时,区委、区政府积极探索新的模式,强化金融支持。一方面,设立政府转型发民引导资金,每年拿出一部分引导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一方面成立兴农基金。今年3月。区政府与山西省典石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及山西晋尚博银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成我省首支农业类政府引导基金——大舜兴农投资基金,已注册资金2个亿,其中盐湖区政府投资1000万元。目前,该投资基金已扶持凯盛肥业有限公司1000万元,用于年产3000吨食用菌工厂化建设项目,另外3000万元投资基金正在协商办理中。
铺好路、架好桥,还要护送企业平稳上路。2013年7月,在区委、区政府全力打造“6大平台”的战略背景下,盐湖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了,由区政协副主席,具有多年农业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的张天才副主席任园区管委会主任,抽掉了一批退居二线的领导干部分别任职。紧随而来就是实行集团化招商,各种动员会、见面会,洽谈会很快就见到成效,一批从事工业和商业的企业家开始转型发展,纷纷来到园区投资发展。
企业“发挥效应”,以龙头示范引领
俗话说,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集团化招商下,很快一大批实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实力派企业就入驻到园区。目前已经有绿港、润源、颐源、仁核、迎太、海升、新科、晋善晋美等21个企业在园区内抱团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个个具有特色的产业发展靓点。
但是,区委、区政府在支持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注重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力求把入住的企业做大,做强。但另一方面注重发挥企业的龙头引领作用,示范和带动千家万户一同发展起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山西绿之港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是培育、生产、销售蔬菜新品种,推广技术、培训人员,开发建设现代农业设施设备,安装农业自动化设施设备,收购、加工、配送蔬菜。两年多来,该公司先后培育出黄瓜、茄子、西红柿、辣椒等10个系列80多个品种蔬菜,去年将1100万株优种菜苗推广到我区的王范、冯村、龙居等乡镇,种植面积达4400亩,农民种植的蔬菜大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很多大棚的收入都大道10万元以上,初步统计,全区农民通过种子、品种的效益约达到1000万元以上。
颐源·晋土地现代都市农业科技园,占地面积650亩,总投资6.5亿元,建有日光温室、玻璃温室、鸟巢温室、科普教育、农产品加工基地、冷链系统、农产品交易大厅;园区内建设的6000平方米科技馆,通过新技术的展示、新品种的示范吸引周围县市的农民参观学习,让很多农民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对冲出小农经济束缚,发展现代农业有了新的认识,现在很多农民不再坚持固有的一家一户模式,愿意把自己的承包土地流转出来,和龙头企业捆绑一起共同发展。
山西仁核山谷农林开发有限公司万亩优质核桃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以核桃生产、产品加工、休闲观光为主,计划总投资12亿元,建设10万亩优质、有机核桃生产基地,建设年产10万吨有机核桃食品深加工基地。今年投资1.2亿元完成一条林带,14个生产区的整体规划、土地整理和苗木栽植等工作。目前已经通过核桃这个链条,和千家万户的农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山西晋善晋美农产品批发市场,占地1000亩,计划总投资15亿元,分三期完成。今年第一期工程投资5个亿,建设蔬菜交易区、水果交易区、肉禽蛋交易区、粮食交易区等20多个大型功能交易区,产业定位为以产品交易、物流贮存、农资服务为主的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发展起来之后,可以把农村和城市、一产和三产,工业和农业紧密的结合起来,实现多方共赢。
山西兴运龙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8000万元,建设300亩火龙果繁育、推广、示范基地,顺利实现南果北栽,目前已经试种成功并取得很好效益。
山西凤凰岭开发有限公司,充分利用沟坡资源,计划投资3.3亿元,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实现四季有花、观光休闲。该项目从今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完成,今年计划投资6000万元,完成苗木栽植、园区道路、休闲餐饮等基础设施。
运城海升农业发展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设1000亩果园,示范带动盐湖水果产业发展,利用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精品化进行生产,提升我区果业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园区建成后将成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矮化苹果生产示范园。
……
截至目前,园区内已入驻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个,计划总投资76.46亿元,已累计投资13.24亿元,2014年计划投资12.73亿元;同时发展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7个,包括瑞杰农场、杨家门福昌食用菌社、三路里东盛槐米、泰山凤乌鸡养殖等,形成了广泛的龙头带动作用。
“婆婆媳妇”相融合,发展实现共赢
说起园区管委会、园区内入驻的企业、以及流转土地的村民之间的关系,管委会主任张天才形象的比喻说,管委会就像是婆婆,企业就像是媳妇,这两个之间的关系只要融合起来,就可以产生不可估量的效益。
这个形象的比喻,也正是企业所期所盼的。一位正在管委会办事的山西仁核山谷农林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金龙告诉记者说:我们入驻到盐湖区后,最怕的就是和村民直接打交道,一直希望有个婆婆来撑门面。而管委会就是想到了这一点,凡是有麻烦的事,管委会直接和村民去对面,企业只和管委会来打交道。这不,最近我们和村民之间的一些隐性问题,都是管委会出面解决的,我们只和管委会签订协议就行了,这样就让企业减少了很多麻烦,一门心事扑在发展上。
园区化的发展,实现了农业、工业、旅游业各个产业的融合发展。目前园区内有连片种植的双季槐可以和工业园区的的鑫中大企业联起手来,提炼出心脑血管类珍贵的芦丁药品;万亩连片的核桃树产品,正在招商核桃油加工企业;成片的矮化果树,支撑起了工业园区的海升果汁企业;稀奇的玫瑰花种植,精炼除了比黄金还珍贵的玫瑰油,一斤的价格达到了10万多元;还有晋南大黄牛的养殖,菠菜面、金针菇的工业化生产,都让园区内的各次产业融合发展,呈现出了潜在性发展优势。
而流转土地后的农民们也同样得到了实惠。以上郭乡的迎太公司为例,企业以每亩3万元一次性拿回1000亩土地的70年使用权,建设设施蔬菜示范园区,与农民签订合同,公司投资化肥、种苗等生产资料,并做好技术指导服务,合同农民负责生产经营,对成品蔬菜收入与公司按4∶6的比例分成。这是迎太农业科技公司创新的“二次分红”模式,通过二次利益分配,使农民得到实惠。
同时,农民的身份得到转变,目前在我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里,已有至少1000位农民完成了从纯农民到农民工人的身份转换。他们每天按照固定的时间上下班,不用承担任何生产资料的投资费用,不用担心技术上的缺失和疏漏,只需按照规定要求对农作物进行管理,就能领到每月平均2000元的薪水,不存在任何风险和意外。农民工人们解放了体力,鼓起了腰包,盼着现代设施农业大发展,再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入。
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在这样的运营模式之外,还有一些专业合作社也和老百姓建立起特定的利益关系。他们以科学技术为依托,采用合作社入股的方式,通过“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充分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努力扩大合作社规模,引领当地群众发家致富。例如,凯胜肥业有限公司正在建设工业化金针菇生产,随后将菌棒交给千家万户来生产,再把生产的产品统一收购回来,实现了捆绑式的合作共赢。
从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生产,到300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农业园区化发展,可以说我区的农业生产正在按照市委、市政府园区化发展,集团化招商的战略理念,正在走出一条转型跨越的发展之路。这个历史性的转变,必将为我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走出一条阳光大道来。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农业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