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济源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内提素质外树形象,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2013年是河南省济源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面推进年。济源市将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四化同步、先行先试”,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坚持科学规划、生态持续,坚持招商引资、项目引领,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以拉链补链招商为推进办法,以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为基本方向,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要载体,园区与龙头共建、品牌与市场齐抓,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力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内提素质、外树形象,全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确保2015年在中原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抓园区建设,促集约化水平提升。围绕优质粮食、高效园艺、健康养殖、生态林果、特色农业“五大主导产业”,按照东部传统农业提升区、西部绿色有机高端农业集聚区、北部高效设施农业区、南部生态观光农业区“四大功能区”的定位,2013年建成10个农业精品园区、10个标准园区,连续3年,在全市建成60个不同类型的农业园区,促我市农业向农场化、园区化发展。
抓招商引资,促产业集群化发展。围绕科云绿色农业、王屋山蔬菜制种、“济源冬凌草”3大农业产业化集群,进一步健全招商机制、开展延链补链招商,力争每个产业化集群都有龙头、有基地、有物流。2013年完成农业投商引资2亿元,加快推进中船重工能源再生利用和隆平高科等项目落地,2015年,每个产业集群完成产值超过10亿元。
抓新主体培育,促组织化程度提高。科学制定方案,出台市级认定标准,重点抓好种植业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制定和命名工作。加大奖补扶持力度,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市级以上示范社为重点,全年完成12个,家庭农场完成试命名10个。
抓项目建设,促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加快“百千万”工程建设,全年完成高标准粮田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各1个,总面积达2.2万亩。加强项目整合,与财政、国土、水利等部门紧密协作,全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过3000万元。加快信息化建设,全年建设农业信息化示范点3个,配备远程自动自象站、墒情采集站、病虫害调查及预防、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等系统。严格执行涉农项目监督管理办法,加大项目监管力度,规范项目推进程序,确保每个工程都建成“廉洁工程”、“精品工程”、“富民工程”。
抓产业特色,促农业结构调整。立足“五大主导产业”,积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优质粮食立足于抓品种、抓科技、抓设施、提单产、稳总产,大力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确保粮食总产量达到2亿公斤以上。蔬菜及蔬菜制种重点打造5个万亩生产核心区和3万亩山区蔬菜制种基地。烟草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重点推行“两头工厂化、中间机械化”生产模式,达到国家烟草生产基本单元标准。水产养殖新培育发展、改造网箱养鱼1000箱,创建国家健康养殖示范场,打造“黄河鲤鱼”品牌。“济源冬凌草”要加快推进药用深加工研发和卢仝茶园建设,进一步健全一体化产业体系,提高综合效益。
抓科技创新,促绿色农业发展。加强院市共建,全面落实与中科院、农科院、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等科研院(所)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建成绿色农业集成技术中心1个、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5个、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6个,深入开展“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包百园、包百名农民创业致富带头人”活动,确保服务范围覆盖全市。依托阳光工程,探索构建普及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民学历教育培训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全年完成各类培训8000人,着力培育一批规模经营户、科技示范户、营销专业户,促进农民职业化。
抓品牌创建,促农产品质量提升。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完善“产地环境检测—例行监测—监督抽检—流动检测”常态机制,促进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的落实,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位居全省先进行列。积极开展市级名牌农产品培育评选活动,全年完成5个以上名牌农产品认定。启动济源市农产品品牌销售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济源冬凌草”“寺郎腰大葱”“卫福安西瓜”等农产品的品牌化步伐。
抓功能拓展,促可持续发展。完成养生嘉源、三福农业等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在突出主导产业的同时,要初步具备接待游客功能。10个精品园区规划建设时,要突出生态观光、科教传承、农业体验等功能,逐步实现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东部传统农业提升区,要以中船重工再生能源项目和众德生物肥项目为纽带,联结区内养殖业和种植业,促进循环农业发展。进一步扩大沼气“全托式”服务范围,推动“猪-沼-菜(林、果)”等循环农业发展。
抓机制创新,促发展活力。积极开展试点,在全面开展“六权”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以“两股两改两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两股”指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集体土地股权化,“两改”指改革村级管理体制,改革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两建”指依法建立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依法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强力推进国开行开发性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试点市建设,建成管理平台、操作平台、担保平台、公示平台和信用协会“四台一会”管理体系,有效解决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
抓标牌建设,促形象提升。邀请专业设计公司,对示范区的LOGO及导视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四大功能区”,分类分层设置标牌标识。各层各区将按照“统一设计、统一尺寸、统一风格、分类内容”的要求,建设标志牌、效果图、导视牌等。通过3年的建设,示范区内所有的功能区、农业园区、家庭农场,均设置科学规范的标牌标识,从而有效提高示范区的外部形象。

提示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