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辽宁省瓦房店市
瓦房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瓦房店市农村经济发展局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四日)
2012年,在大连市农委正确指导和瓦房店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示范区农村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辽宁省、大连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抢抓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机遇,以瓦房店国家现代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全面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2012年,瓦房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各项工作均圆满完成既定目标。
一、建设成效和主要措施
2012年,预计可实现农业总产值15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950元,分别增长16.1%和15.4%。现代农业取得瞩目成效。
一是面对自然灾害,积极抗灾自救。“7.29”和“8.03”特大暴雨,给全市农业造成巨大损失,过水农作物51.4万亩,水淹设施农业9.3万亩、损毁棚室2020栋,过水果园24.5万亩,水淹畜禽小区39栋,家禽死亡15万只(头),水毁村屯硬化道路7.1万平方米、路灯499盏,直接经济损失2.2亿元。灾情发生后,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奋起抗灾自救,市直农口部门和乡镇街道制定救灾措施,指导农民抗灾自救。一是采取措施尽快排除了田间、果园和棚室积水;二是针对农作物死亡地块,及时抢种了大田秋菜5000亩;三是及时修复了倒塌设施,并对毁苗棚室及时进行补苗或毁种和改种;四是扶正和固定了倒伏的果树,并结合修剪稀疏叶片,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五是科学进行了合理施肥,增强农作物的抗逆性;六是加强了病虫害防治和农作物后期管理;七是实施灾后动物疫情疫病防控,有效控制了疫病的发生;八是备实抗灾自救农资,尽快恢复了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得到了全面恢复。
二是调整农业结构,壮大优势产业。缩减玉米等低效农作物面积,落实良种推广、两茬生产、地膜覆盖等新技术,提高粮食单产,保证粮食安全。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7.6万亩,比上年减少了1万亩,其中玉米79万亩、大豆13.4万亩、薯类14.5万亩、水稻1.2万亩、杂粮2.9万亩,实现粮食产量44.6万吨,同比增长1.1%,在一次倒春寒、二次冰雹、二次台风暴雨等5次重大自然灾害下,实现粮食生产九连增。落实泡崖乡玉米和三台乡水稻等2个国家万亩粮食创高产项目,安排杨家乡等3个市级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在23个乡镇开展农作物保险45万亩。
三是抓好畜禽防疫,促进畜牧生产。全市实现肉蛋奶总产量38.4万吨,肉鸡饲养量达到1.2亿只,同比分别增长了2.7%和1.7%。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呈规模化、集团式发展,成为经济增长重要支撑点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新建109处,小区建设总量达到1000处,年增养肉鸡1000万只、猪5万头、牛0.7万头,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6%。全面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工作,积极开展禽流感免疫6500万只,免疫率达到100%;猪口蹄疫免疫120万头、猪瘟125万头、猪蓝耳病80万头,牛、羊口蹄疫免疫16万头、62万只。动物免疫率以及标识佩戴率均达到100%;统一组织实施消毒,两次共消毒7500多万平方米。代表大连市、辽宁省接受国家口蹄疫免疫无疫区检查验收,一次通过。
四是建设标准化果园,推动果业发展。今年,以果树发展和果园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积极推广实用技术。新植果树6.9万亩,其中苹果2.2万亩、樱桃2.4万亩,其它2.3万亩;新植百亩以上果园2.2万亩、120块,新植500亩以上13块,是历年来发展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年。加强标准化果园建设。开春以来,水果主产区落实果树标准化措施,加强果树整枝、清盘、追肥、灌水等管理,清理果树30万亩、幼树施肥40万亩、喷洒除草剂3000万株、生物授粉面积40万亩,高光效整形6万亩、300万株,完成水果套袋15.2亿个,铺设反光膜3.1万亩,安装果园生态网8000亩,创建大连市级标准化果园12万亩,大连驼峰果品合作社大魏南北地苹果园获得国家园艺作物标准园认定。建设国家出口苹果质量安全示范区,为做强苹果产业优势、提升果品质量标准、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便企业出口通关定定基础,成为我市苹果栽培一百多年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工程。2012年,实现水果产量71.8万吨,同比增长6%。
五是加快土地流转,发展设施农业。加快以设施农业建设为主土地流转进程,依据产业基础,把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村屯和地块上,重点做好公路沿线乡村土地调整与串换。2012年,调整耕地5.8万亩,落实农业设施用地354块,其中小区331个,大区23个;完成设施农业面积5.5万亩,其中温室4.3万亩、大棚1.2万亩,净面积达到2.5万亩;新建蔬菜育苗中心2个,新建蔬菜标准园5个。设施农业建设呈现出开工项目多、建设规模大,工程标准高、发展速度快的特点,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亮点。
六是培育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2012年,全市开工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14家,培育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12处,分别增长140%和120%;农产品储藏设施集群式发展,农产品储藏能力实现倍增,兴建千吨以上农产品储藏库15处,农产品一次性储藏能力达到100万吨,其中果品储藏能力45万吨,成为东北地区农产品储藏、加工、集散重镇。大连冰洋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大型海鲜、肉类、蔬菜、果品等农产品冷冻、冷藏库,为辽南地区最大的农产品储藏设施,是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亮点。培育完善畜禽、家种菜、水果等农产品出口基地22处,完成出口农产品30万吨。申报名牌农产品6个;指导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社与农民签订销售订单,其中种植业100万亩、养殖1.1亿只(头)。
七是建设示范园区,开发农业功能。以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深度开发农业外向、文化、休闲、创意、体验等新功能。整合承建者财力、人力、技术等优势,建设一批产业发展快、外在形象美、科技含量高、经营效益好、带动作用大的示范园区,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2012年,建设大连共益等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处、面积2.8万亩,完成投资2.2亿元。其中产业工程投资1.15亿元,新栽果树32万株,兴建日光温室800亩、农产品储藏设施4栋、1.2万平方米。基础工程投资8500万元,修建垂钓方塘14座、高位蓄水天池2座、拦河坝22座,修筑河堤5000米;架设输电变压器12台,配套线路2.5万米,安装太阳能路灯340盏;修筑观光公路12.6公里、作业路10.5公里;园区配套工程2000万元,修建停车场2处,栽植园林观赏树木3.6万株,建设景观楼阁3个,休闲娱乐广场1处。
八是加强农民培训,推广实用技术。按科技指导到户、实用技术到人的原则,在全市25个涉农乡镇街道开展“设施农业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培训”、“大连市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补助”等科教培训项目,开办专业培训、常规农民科技培训650期(班),培训农民14.6万人次,培养出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生力军。举办农业科技、科普大集55场,发放栽种养图书8000本,农业科技致富宣传材料100万份,展出科普展板1000块次;建立科技人员承包乡镇、建制村制度,深入农村,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农民应用畜禽养殖、水果栽培、蔬菜种植新技术。
九是强化市场监测,确保产品安全。以农业投入品监管作为重点,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力度。严格农产品质量监测,实施蔬菜产品农药残留例行检测24次,抽取检测样品10500个样次,农产品合格率97.8%,符合标准要求,超额完成大连市抽检指标。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实行农资采购备案制度。市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出动车辆260台次、456人次,检查种子经销门市180多个、肥料经营业户40多户、生鲜乳收购站1个;种子代销等级备案240个、抽查种子样品60个、兽药55个、畜产品76个,发放种子经营档案240份。建设质量追溯体系。重点推行产品编码,40家经销企业完成溯源体系建设。
十是推动三化发展,提升经营水平。机械化。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完成机械整地106万亩、机播78万亩、化肥深施75万亩,申报国家保护性耕作工程;落实农机补贴政策,签订农机具购置补贴协议1425份,购买农机具1500台套,使用补贴资金1400万元,受益农民1300户;标准化。认真抓好“三品”认证工作,申报无公害农产品35个、绿色食品19个;信息化。注册“农信直通”实名用户4000个,报送省、市农业信息300多条。
十一是落实农村政策,强化政经管理。加强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完成2002年以前拖欠村干部报酬兑付工作;受理农村涉地纠纷案件320起,现已仲裁80起;严格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补贴种粮面积112万亩,受益的农户达到18.9万户,粮食直补资金9630万元,综合补贴1170万元;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总数达到564多个,其中东马屯水果专业合作社荣登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光荣榜。
十二是建设基础设施,实施民心工程。今年,全市有75个建制村实施“六化”工程,硬化村屯道路150多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3000多盏,改造修葺房屋1000多户,新农村建设已经由简单的道路硬化、夜晚亮化向村屯卫生环境、文化体育休闲等多元化延伸,农民娱乐广场、村中亭台楼阁、体育锻炼设施随处可见,瓦交、城八、双西线两侧部分村屯面貌一新,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在红沿河、三台和复州城等乡镇,落实改建、扩建精品农庄5家,初步具备休闲度假功能。指导建设农村户用“一池三改”沼气池300个,大中型沼气16处,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000台,半气化炉2000台。在仙浴湾大河、三台东蓝旗、泡崖吴屯等14个村,落实和实施整村推进开发式扶贫工程,建设大棚158栋、鸡舍15栋,栽植果树和苗木1460亩;建设蓄水方塘工程3处、灌溉井23口、天池1座;安装变压器2台。争取扶贫对口帮扶资金(物资折合资金)560万元,扶持101个低收入村建设基础设施。在祝华、瓦窝等乡镇街道完成生态移民分散搬迁20户。
二、主要问题
2012年,尽管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主导产业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经济得到平稳较快发展,但还存在许多困难和不利因素,有些问题甚至影响深远。
一是农业农村发展投入仍然不足。示范区现代农业项目建设投入,大多以企业为主体。几年来,受资金能力约束,现代农业建设步伐迟缓,尽管各级政府给予一定扶持,但与现代农业发展投入需求相比较,还是杯水车薪,显得十分不足。应该采取定向定额的办法予以奖励补助;同时要优化金融服务机制,出台融资新政策,以低息或贴息信贷的方式为承建单位提供资金保障。
二是农副产品出口创汇渠道不畅。以今年春夏为例,苹果出口受去年收购价格略高、人民币升值、世界经济下滑和波兰苹果丰收等因素的影响,从2月中旬到5月末,水果储藏企业平均每吨亏损1500元左右;肉鸡因国内外购买力迅速下滑,从2011年11月开始积压,另外尽管取消了屠宰税,但收取一段时间也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导致企业在高价位运营,肉鸡产品积压存放。
三是设施农业发展制约因素不少。土地流转问题。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土地要相对集中连片,但土地调整流转难度大。部分农民不发展设施农业,也不肯倒地方,乡村干部十分棘手,给设施农业建设带来阻力。农民信贷问题。发展设施农业、畜禽小区资金需要量较大,随着农村信用社转制以及业务停滞萎缩,农民发展设施农业贷款只能依靠邮政储蓄,远远不能满足建设需要。
四是畜禽养殖粪便排污认识不当。当前,部分干部群众存在畜禽养殖污染环境的错误认识,要限制或停止发展。我们应教育干部和群众,正确认识粪肥排污。畜禽粪肥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粪水四溢、臭气熏天,污染农村环境,为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所深恶痛绝;如能处理得当,则可避害趋利,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有机肥源。只要加强引导和扶持,即可变废为宝。
五是自然灾害防灾减灾能力不强。“7.29”和“8.03”台风导致强降雨灾害,全市农业生产经营损失极大。全市被淹村屯多达276个,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直接损失2.2亿元左右,另外开春的倒春寒和两次雹灾也给部分农民造成一定损失。自然灾害带来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当前,农业发展不仅要经受农业资源不足和基础设施落后的束缚,还要抵御自然灾害、市场风险,因此建立健全农业灾害保障、完善保险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是示范区核心任务与基本目标。2013年,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提升示范区建设质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实现粮豆产量45万吨、畜禽产品40万吨、水果72万吨、蔬菜70万吨和农业总产值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的发展目标。
第一,战略性结构调整要有新突破。加大农业战略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调整和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重点发展水果蔬菜和经济作物,增加农民现金收入。首先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实现农作物播种面积125万亩,以提高单产来确保总产;新栽植名特优果树面积5万亩,其中苹果3万亩、樱桃0.5万亩、鲜杂果1.5万亩;发展创汇经济作物,新增辣根、干瓢、菜籽、西甜瓜等作物面积2万亩。其次要调整劳动力投入结构,更新观念,农业生产要改变粗放经营为精细化管理,要加强设施农业、畜禽养殖和水果生产的劳动力投入,提倡精耕细作,实行精细化生产,提高优质农产品的产出率和商品率,切实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第二,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有新突破。引导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发挥其带领农民的积极作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拉长产业经营链条。提高农业农村开放水平,吸引各界资本和资金到农村投资兴建企业和示范园区,加快农业集约化进程。积极争取各级政府优惠政策,鼓励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经纪人队伍等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年内要扶持新扩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2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扶持千万元以上农产品经纪人5位,新建千吨以上农产品储藏库8座;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按照八大农业要求,注重改善生态环境,提升项目硬件建设、软件配套水平,年内培育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8家,新农庄5家。签订以水果为主的种植业订单100万亩,以肉鸡为主的订单1.2亿只。
第三,设施农业建设要有新突破。加快畜禽和果菜设施农业建设步伐,是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的主要方向。年内要新建果菜设施农业3.5万亩,其中蔬菜2.5万亩、水果1万亩。加大日光温室发展力度,加快发展冷棚、拱棚和覆膜发展步伐,栽植品种由单一水果和蔬菜向蔬菜、水果、食用菌、经济作物和畜牧养殖等多元化、轮作式发展。新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69处,年内要增加养殖高品质肉鸡1000万只,肉牛1万头,生猪10万头。
第四,商品化基地建设要有新突破。建设农产品商品基地是提高市场竞争力必然之路,在强化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基础上,重点壮大产业规模,增大市场占有份额,从而实现畜禽和果菜的基地化生产。扶强做大泡崖、复州城、九龙及西北片畜禽养殖商品生产基地,全市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总量要达到1100处,肉鸡饲养量达到1.2亿只,生猪170万头,牛17万头;完善瓦房店市出口苹果示范区建设,建设优化铁路沿线及驼山、复州城和阎店水果商品生产基地,以苹果、桃、樱桃和葡萄为主的水果面积要达到73万亩,产量达到72万吨;发展和扩张九龙、红沿河、复州城、杨家和老虎屯蔬菜商品生产基地,以黄瓜、韭菜、西红柿和芸豆为主的蔬菜保护地面积要达到13.5万亩,产量达到70万吨。
第五,农业标准化生产要有新突破。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重要标志,是实现农产品优质化的基础,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基本前提。推广现代农业的增产增效技术,发展建设标准化农业示范区30个,其中水果栽培10个、畜禽养殖15个、蔬菜种植5个。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申报无公害食品标识10个、绿色食品标识5个。强化农业标准化监测,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制度。巩固口蹄疫免疫无疫区建设成果,严防禽流感和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做好动物重大疫病防治。要继续实施水果套袋关键技术示范项目,水果果实套袋15亿个;应用果园铺设反光膜技术5万亩;规范建设标准化水果示范园50个;应用果树物理生物防治病虫害20万亩,确保优质果品率达到90%以上。
第六,农村社会化服务要有新突破。着力做好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工作,努力培育和建设农业示范基地。年内力争引进新品种60个,推广新品种20个,引进新技术8项,推广新技术10项。建设新品种示范基地20处,培育市乡两级农业科技示范户1000个。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上向大户倾斜,强化村级科技服务网络建设,巩固和发挥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员的主体服务作用。农业机械化要有新突破,争取国家农机具补贴1500万元,购买农机具2000台套,完成机耕整地105万亩,机播种80万亩,机收30万亩。加快农村能源发展步伐,建设大中型沼气池8个,户用“四位一体”或“一池三改”沼气池300个。强化农村基层农技体系建设,加大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设施农业培训”、“大连市职业农民培训工程”科技培训,年培训14.5万人次。
第七,规范化经营管理要有新突破。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抓好土地承包仲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的仲裁体系;规范农业专业承包和土地流转合同,探索和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制,积极引导农民合法有序流转土地。切实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特别要加强对征用农村土地补偿费使用情况和实行村财乡镇代管的财务管理情况开展专项审计;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化解村级不良债务,坚决遏制新债发生,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深入开展村级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工作;认真落实“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加强农民负担监督。要不断加大农村扶贫帮困力度,协调落实30个低收入村帮扶对子,坚持“造血”扶贫原则,实施“521”工程建设,推进整村扶贫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