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青海省大通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2年度工作总结及2013年工作思路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报送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的通知》(农办计[2012]117号)文件要求,我们对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进行了总结,现汇报如下。
2012年,大通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思路,通过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设施农业示范园和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吸纳农业领域高新技术,不断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使示范区成为青海现代农业的科技展示区、西宁市居民“菜篮子”供给保障基地。
一、建设成效
(一)主导产业发展
1、产业发展基本情况。今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67.78万亩,较上年减少0.5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0.8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45.44%,其中麦类实际种植面积18.89万亩,豆类2.28万亩,马铃薯9.63万亩。油料25.1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1.07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3.97万亩;建立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4.43万亩。2012年粮食作物总产量8.52万吨;各类农作物良种150万公斤;油料作物总产量4.36万吨;蔬菜总产量达29.51万吨;肉类总产达3.24万吨;奶类总产4.37万吨;禽蛋0.23万吨。预计全县农业总产值达20.15亿元,农业增加值10.23亿元,增长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7134元,增长15%。
2、基地建设情况。共建立各类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4.43万亩,生产各类良种150万公斤。建立特色种植基地42个5.15万亩,其中小麦基地13个1.66万亩、油菜基地12个1.21万亩、马铃薯基地9个0.89万亩、蚕豆基地3个0.39万亩和蔬菜基地3个1万亩。新(扩)建规模化养殖基地9个,建成牛舍1.28万平方米、羊舍2.14万平方米、围墙2236米、草棚640平方米,饲料房1416平方米、办公室1192平方米、消毒室、兽医室128平方米,饲养肉牛711头、肉羊3560只。
3、设施农业园区建设情况。累计建成各类日光节能温室2.2万栋, 已建成15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012年,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青海锦盛源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中通设施农业有限公司、大通博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三家企业承建和经营1000栋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共流转土地1800亩,计划建成大通中通设施蔬菜基地、大通锦盛源设施蔬菜基地、大通博丰食用菌生产基地三个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截止目前,全面完成温室墙体建设1000栋,160栋温室已投入生产。各新建基地水电路及卷帘机配套工作进展顺利,已完成基地道路硬化9.3公里、配套深水机井5眼、铺设输水管线4.2公里、架设250KAV台变三台,输电线路3.2公里。
4、马铃薯全膜双垄栽培技术推广。推广种植全膜马铃薯5万亩,实际亩产达2192.2公斤,亩均增产409.4公斤,新增产值1640.78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5、绿色胡萝卜标准化种植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朔北乡采取机械起垄覆膜等新技术建设千亩绿色胡萝卜标准化生产集中连片示范基地2014亩。胡萝卜机械起垄覆膜点播连片种植技术日臻成熟,研制的机械起垄机获国家专利。
6、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的农村能源建设成效显著。大通县农村户用沼气达到27292座。按每座沼气池年可取得经济效益2250元计,全县农村户用沼气每年可取得近6140万元经济效益,同时改善了农村的环境状况;充分利用“沼液和沼渣”作为有机肥料和农药,为社会提供了优质安全的绿色农产品;减轻了农村劳动力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7、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逐步提高。示范区建立畜禽规模化养殖小区(场)62个,已通过省级认定的标准化畜禽规模养殖小区(场)36个,申报待批的有17个,通过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养殖场认定的2个(大通录明养殖场、大通种猪场),生猪、奶牛、蛋禽规模化程度分别达 40.8%、7.3%和75%。
8、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示范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3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市级20家,资产总额达9.2亿元,产品种类100多个,年销售收入达5.1亿元,带动农户4.2万户,年户均增收1200元。绿草源有限责任公司的“绿草源”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示范区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25家,成员人数达5758人,辐射带动2.7万户。建立了5个省级示范社。国良蔬菜专业合作社荣获农业部“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和“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青年示范社”的光荣称号。
9、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地理商标申报有序推进。已通过畜产品产地认证1个、产品2个,申报无公害畜产品产地与产品认证4个,通过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产地认证1个、绿色食品标志使用产品(雪域纯淀粉粉丝)1个、地理标志(大通鸡腿葱、大通牦牛肉)2个。
(二)农业物质装备建设
1、依托项目建设,改善农业设施条件。2012年共完成投资2.50亿元,实施了农牧业项目41项,建设日光节能温室3000栋;建设牲畜暖棚1300栋7.8万平方米;建设户用沼气池3000座,发放生物质炉3209台,购置沼液沼渣专用抽排车辆66台,配套购置沼气服务专用设备124套;通过补贴政策,购置农业机械2933台(部),农业生产设施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2、增加农机具总动力,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通过实施中央和省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新购农业机械2933台(部),农机总动力达到42.97万千瓦。全年投入各类农业机械的总数达到9.23万台(次),完成春季机械整地41万亩,机械化播种42万亩。农业节本增效工程项目完成化肥深施15万亩,常规精(少)量机械播种10万亩,蚕豆机械点播2万亩。完成旱作沟播机械化技术5万亩;马铃薯机械化播种面积2.1万亩。完成保护性耕作推广项目实施面积3.01万亩,投入保护性耕作机具842台(部)。农机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2.59%。
(三)科技推广应用
1、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情况。(1)新品种引进:共引进推广各类农作物品种14类65个,良种覆盖率达91.2%。(2)技术推广:推广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5万亩;建立脱毒种薯生产基地2万亩,加快繁育脱毒苗,生产马铃薯微型薯100万粒;建立双低杂交油菜高产创建示范区1万亩;推广配方肥60万亩;种植冬小麦2000亩;示范推广TBS捕鼠技术,防控面积2300亩。蔬菜方面重点推广应用机械起垄点播机、膜下暗灌、配方施肥、黄板诱杀、频振式杀虫灯、太阳能杀虫灯、防虫网、温室补光增温、应用有机肥料,根外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小拱棚育苗,黑地膜覆盖等新技术。(3)畜种改良:全县现有牛改点37处。完成牛改2.41万头,完成猪改2.05万头,羊改6.11万只,推广良种雏鸡11万只。
2、农民技术培训情况。围绕设施农业生产、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合作经济组织、良种工程、农畜产品营销等农牧业重点领域,开展科技培训工作。全县开展科技培训462期,培训12.5万人次,发放培训资料7.6万份。其中:阳光培训完成2800人,其中:完成进村入户培训1700人,农民绿色证书培训1100人;开办农民田间学校培训7所。
3、科技对接合作情况。示范区与省级以上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依托单位开展积极合作,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示范区分别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和兽医研究所签订科技对接协议,为大通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四)体制机制创新
1、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为拓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制定了《西宁市大通县2012年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实施方案》,编制了《西宁市大通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依托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开展了两项重大活动。一是成功举办青海•大通首届设施观光农业特色果蔬采摘节,活动期间,累计接待游客5.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5.2万元,带动客流运输258班(次),运输游客10850人(次);促销特色果品草莓1500公斤、油桃2500公斤、绿色蔬菜5600公斤,实现收入27万元;带动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神农油桃”餐饮收入15万元。二是成功举办中国民族地区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特色新农村高层论坛,形成了《依托技术设施,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民族地区特色新农村建设》的“大通模式”。
2、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今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5.01万亩,涉及14374户,实现土地流转收益1707.13万元。土地流转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3%。为推进土地流转机制创新,促进土地规模集体利用,在示范区各乡镇,依托乡镇土地管理机构分别建立20个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共签订土地流转合同2872份。
3、重点培育并扶持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2012年重点扶持新华、兴禾、有贵农机专业合作社3家,投入购机补贴资金90.68万元,争取专项扶持资金10万元。利用项目资金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农机具15台套。积极协调组织合作社开展农机化作业,共计完成播种作业面积5多万亩。
4、拓宽销售渠道,增加设施农业效益。一是积极探索“农超、农市”对接,蔬菜直销或配送模式。截止目前,在西宁市区已建蔬菜直销店42家,大通县城社区及居民区建设蔬菜直销店8家;二是采取政府补贴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购置蔬菜直销车12辆,实行一站式销售,既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又保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三是组建大通县同益蔬菜瓜果专业合作社,统一印制蔬菜包装箱,做车体广告等,重点打造“老爷山”牌大通蔬菜品牌,提高供给率和市场占有率;四是发挥当地经纪人作用,加强蔬菜流通。目前大通县已有50余名经纪人长年从事蔬菜生产营销,已成为蔬菜销售体系的重要成员。五是为促进蔬菜流通,新建海发农贸市场、蔬菜配送中心,丰斌蔬菜产地(场)市场、蔬菜保鲜库等流通保障设施,为今后规模化、产业化蔬菜生产奠定了基础。
5、政策性农业保险。为有效化解农业自然、市场等风险,开展了3.13万亩油菜、1.9万亩小麦、2000栋温室大棚、1500头能繁母猪和1000头良种奶牛保险工作。
6、完善农业投融资体制。充分发挥农牧业贷款担保基金的作用,为全县规模种植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共办理贷款担保22笔,成功发放贷款15笔2385万元,其中养殖基地8笔575万元,蔬菜基地7笔1810万元。
7、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示范区20个乡(镇)的160个村和2个牧场,共45778户农牧户享受到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总资金475.6万元。划定草畜平衡区250万亩,发放草原承包使用证162份、草原承包经营权证274份、合同书822份。
二、创新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现代农业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大通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健康快速发展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省、市“三农”工作座谈会精神,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的若干意见》、《大通县设施农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明确提出大通县现代农业今后发展的目标和定位。把现代农业建设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强化政府行为,认真谋划,科学规划,重点打造以“塔尔地区为核心”的大通设施蔬菜产业,全力做大做强已认定的8个绿色蔬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二)规范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建设。为了实现规模经营,把土地流转作为集中建棚的重要突破口,努力创新经营机制,着力打造温棚经济,壮大“菜篮子”生产基地。示范区结合“三线一带”设施农业发展布局和设施温室建设规划,协同乡(镇)、村及农经站认真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按照政策法规以租赁的方式集中流转土地,确保了设施农业建设用地,各基地建设过程突出设施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形成了专业化格局。
(三)整合项目资金,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围绕“三线一带”设施农业发展布局,重点打造双新公路沿线万亩绿色蔬菜产业带。年设立1000万元设施农业专项扶持资金,并将农牧业贷款担保基金提高到1000万元,整合设施农业、无公害蔬菜生产及新技术推广、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项目、蔬菜标准园建设等项目资金1.53亿元,为全面提升大通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水平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整合水利、交通、新农村建设等行业资金,加快水、电、路的整体配套,促进了大通县现代农业规模化、园区化建设。
(四)创新多种经营模式,推动现代农业多样化发展。示范区以工业的理念发展设施农业,走园区化、规模化之路,着力转变以往温室建设主要以村、以大户为单元的自主经营的模式,相继制定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和招商引资优惠办法,先后引进12家企业、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使现代农业生产建设经营方式向农户自主经营、生产大户、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企业承建经营等多种模式并存转变,大大提高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和标准,使现代农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五)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温室建设科技含量。示范区借鉴省内外先进经验,重点建设以防低温、抗暴风、大雪、暴雨和以深冬季节精细蔬菜生产的冬暖式日光节能温室,并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加快现代机械的示范推广应用,温室墙体建设采用机械墙体碾压、使用微耕机进行棚内操作,改人工卷帘为电机自动卷帘、智能变频水泵、膜下暗灌等技术的应用,既节约了劳力和成本,又加快了建棚进程。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和技术储备不足,缺乏发展后劲;
2、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小而散,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
3、设施农业建设用地矛盾日趋突出。
四、2013年工作思路
2013年,大通县现代农业建设将继续加大项目建设和科技支撑力度,努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建设,加快现代农业有序、健康发展。
(一)继续优化农牧产业结构。调优种植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适当扩大蔬菜、优质油菜、中藏药材、饲草种植面积,为重点招商蔬菜、草产业、中藏药村加工以及青稞方便食品加工等企业培育原料基地,提高综合效益。
(二)进一步增强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标准化示范基地在标准化生产、安全高效生产技术推广、品牌建设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推进标准化规模种养业的发展进程。重点把华灏、绿园新天地等新建基地建设成集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基地,形成若干与环境融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区,不断完善农业服务功能,拓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新路子。继续抓好2013年温室建设工作;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对历年旧损温室进行提升改造,提高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重点推广农产品优质高效规范化生产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先进实用农业机械和设施农业技术、饲草料种植技术、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提高优势农产品的科技含量。2013年,计划实施马铃薯全膜覆盖双垄栽培6万亩,旱涝保收项目1万亩;完成保护性耕作面积10万亩,农业节本增效工程30万亩。充分利用展示基地5000平方米育苗中心及设施温室经营农户,开展集约化育苗工作;利用已建设施农业基地条件,开展无土栽培实验和示范工作。
(四)加大争资引项力度。积极争取马铃薯全膜种植、休闲观光农业、现代畜牧业、旱作农业、种子工程、牲畜暖棚、草原建设、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等各类建设项目,以产业选项目,以项目促建设,以建设促发展,夯实农牧业发展基础。
(五)积极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农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和逐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和农技推广服务区域站,更好地服务“三农”。依托设施蔬菜、设施养殖等重点优势产业,有选择性的扶持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其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更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六)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充分利用农业综合信息网络,提供农产品市场价格、市场行情、生产动态、农村经济运行趋势、农产品市场信息、政策法规、新技术、新成果等综合信息服务,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