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示范区 > 经验交流

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云南省宣威市

日期: 2013-02-05 17:11 作者: 云南省宣威市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宣威市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宣威市地处滇黔结合部,国土面积60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5.8万亩;总人口1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5万人。宣威市是云南省最大的玉米、马铃薯和生猪生产大县,粮播面积、粮食总产量、肥猪出栏、肉类总产量均位居云南省首位,是云南省唯一年产粮食上10亿斤的县级市,是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县(市)。为把宣威打造成为示范带动效果显著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宣威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强力实施政策驱动、项目带动、科技推动和产业联动等措施,总结推广“园区+产业”互动模式,有效的促进了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现将一年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示范区建设成效

  (一)主导产业快速发展

  玉米、马铃薯、特色经作、生猪是宣威市的四大主导产业。2012年宣威市种植粮食作物281.6万亩,预计全年能实现粮食产量8.1亿公斤。一是种植玉米120万亩,由于种植节令早、科技措施到位,雨水正常,预计产量能达到5亿公斤。建有生猪饲料企业和酿酒企业26个及营销企业1个,年就地加工转化玉米2.2亿公斤;向广东、四川等食品、酿酒企业外销玉米3000万公斤左右;二是种植马铃薯100万亩,预计产鲜薯110万吨。建成马铃薯种薯研发中心、品种展示园、马铃薯批发配送中心等,基本形成了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年加工营销马铃薯50万吨,鲜薯畅销国内23个省(市)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三是发展以烤烟、蔬菜、花卉、中药材、魔芋、蚕桑、水果等为重点的特色经济作物,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搞好土地流转,引进香港龙华蔬菜有限公司、北京四季康蔬菜公司等6个企业落户宣威,建设叶菜、辣椒、金银花等特色产业基地,有效推进了宣威特色经作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进程。今年,共种植特色经作110万亩,产值21亿元。四是依托宣威火腿品牌效应和丰富的饲料资源,建设乌金猪保种育种中心,配套建设92个良种母猪扩繁场、48个猪人工授精站点,建成年出栏肉猪100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327个。预计全年能出栏肉猪350万头,肉类总产41.2万吨。

  (二)设施设备不断完善

  实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围绕到2020年农民人均1.5亩高稳产农田目标,整合项目资金6.55亿元,改造中低产田地20万亩,累计建成高稳产农田85万亩、商品粮基地100万亩、良种繁育基地6万亩,植保工程41万亩,建成动物防疫站22个、标准化规模养殖1370个、农产品质检站1个,建成覆盖全市、26个乡(镇、街道)、354个村(居)委会、3802个自然村的数字乡村网和1个市级农业信息网站,进一步提高机械化水平,实现农作物机耕面积72万亩,综合机械化水平27.5%。

  (三)科技推广应用水平大幅提高

  一是抓好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选育出“宣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和“宣黄单”系列玉米良种,培育出含乌金猪25%以上血统的宣威火腿原料猪种母猪。通过推广马铃薯“高垄双行”高产栽培技术,实现良种覆盖率95%,单产1200公斤;推广玉米“五配套五统一”抗旱集雨栽培集成技术,实现良种覆盖率99%,平均单产410公斤以上;推广宣威火腿原料种猪乌金猪品种,配套推广“八改、五统一、四配套”先进适用技术,实现生猪年出栏率达168%。

  二是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把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成功的技术模式、组织方式、工作机制,由片拓展到面,向整乡整市整建制推进。2012年共举办部省级粮食整建制高产创建样板41万亩,样板区域实现行向统一、品种统一、节令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病虫害统防统治统一,努力打造一批复合单产超“吨粮”的示范片,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

  三是强化间套种推广。推广玉米套马铃薯、玉米套豆、烟薯套种、果园套粮等间套种模式,增加复种指数,间套种面积从2003年的103万亩发展到2012年的210万亩,实现了土地未增而粮播面积、粮食产量“双增”。

  四是大力推广地膜覆盖。坚持把推广地膜作为粮食增产和应对干旱的重要措施,2012年举办大春地膜样板116万亩,玉米种植基本实现100%地膜全覆盖。

  (四)园区建设得到提升

  一是在保留原有玉米、马铃薯良种研发中心的基础上,通过多方争取项目支持,新建宣威市现代种业园,现已筹集资金近5000万元,部分建设项目已经开工,争取在明年年底建成投入使用。二是高产栽培示范园从去年的20个发展到今年的30个,实现了每个乡镇均有一个以上,并且种植的标准、规模逐年提升,产量也逐步提高,经测产,今年高产栽培示范园实现玉米单产742公斤/亩,比去年增产55公斤/亩,马铃薯实现2608公斤/亩,比去年增产208公斤/亩。三是特色经作产业园已发展到32个,且初具规模,为全市特色经作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四是按照养殖规模化、设施现代化、品种优良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合格化、营销品牌化的现代养猪业发展要求,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累计建成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486个,推动全市生猪规模化养殖。

  (五)农产品加工成效显著

  依托优势农业和特色经作,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宣威市共有农业龙头企业54个,其中:云南省级重点龙头企业9个。2012年,引进云南云淀粉有限公司、昆明天使有限公司进行马铃薯淀粉和薯片加工,有力的推动了宣威马铃薯产业向进深加工方向发展。

  (六)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2012年,宣威市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和产业化战略、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狠抓粮、烟、猪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强化劳务产业,加之生猪价格大幅上涨和务工性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大幅增长。预计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000元,比上年的4697元增1303元,增长27.7%。

  二、创新举措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宣威市及时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和市委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农业、财政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协调领导小组,各有关部门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协同,合力推进。在实施过程中,坚持示范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相结合,着力打造集生产、生态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区。

  (二)创新多元化投入体制。一是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幅度。二是建立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补贴制度。整合现有涉农资金,优化支农资金使用办法,确保一定比例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三是加强防灾、减灾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对农业自然灾害救济的扶持力度,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四是支持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改善服务方式,拓宽信贷支农渠道。五是积极拓宽农业投资渠道,改革农业投融资体制,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内聚外引,多渠道筹集农业现代化建设资金。六是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

  (三)项目整合,集聚发展。宣威市积极争取并整合项目、资金,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2012年,市财政投入农业科技推广资金3100万元,确保农业科技增粮措施的有效落实。强化与上级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大项目申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政策、项目、资金扶持,积极争取各级投入现代种业及农田水利等项目建设。引导市外内农业龙头企业投入资金,发展生猪养殖、良种繁育、蔬菜种植,形成政企共建现代农业建设的良好格局。

  三、存在的问题

  (一)投入严重不足。宣威虽是产粮大县,但也是财政穷市,财力投入有限,制约了示范区建设;各项目建设内容、资金使用都有明确的要求,难以整合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

  (二)良种生产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宣威市生产的优质玉米良种“宣黄单”和“宣薯”系列马铃薯良种与市场需求仍有较大差距,虽然宣威正积极建设现代种业园以满足良种需求,但现代种业园需投入资金量大,对建设马铃薯良种研发需要的组培室、光培室、玉米良种研发的烘干生产线等设施没有项目支持。

  (三)农业基础薄弱。宣威市农田水利化程度不高,雨养农业突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全市尚有100多万亩中低产田需实施改造,改造任务繁重。

  (四)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大部分加工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短,有影响的品牌少,产品市场占有率低,自主创新和融资能力不足。

  四、下步推进思路和打算

  (一)主要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现代农业发展为方向,以产业优、生态好、质量高、农民富为目标,抓牢“米袋子”和“菜篮子”,突出玉米、马铃薯、生猪、蔬菜四大优势产业,推进农田水利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耕作机械化、加工系列化、营销品牌化进程,力争用5年时间,把宣威建成区域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农业装备先进、产业优势突出、生态环境优良、科技应用领先、服务体系健全、运行机制灵活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重点工作

  一是推进良种工程建设。选址新建占地1500亩现代种业园,建成年产脱毒微型薯3000万粒的马铃薯种薯研发中心、1000万公斤的“宣黄单”玉米良种研发中心和种子专营市场,满足示范区用种需求,辐射带动周边县市马铃薯、玉米产业发展;建设乌金猪保种及火腿原料猪种育种场,实现年提供乌金母猪2400头以上、种猪5000头以上目标。

  二是推进高稳产农田建设。走大整合、大投入、大发展的路子,继续推进100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三是引进培育扶持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软环境建设,引进马铃薯、玉米、生猪、蔬菜等加工型企业。制定优势农产品行业标准,规范品牌管理,形成规范、有序竞争的农产品市场。

  四是探索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机制体制。不断总结良田良种良法良机配套、“公司+协会+基地+农户”、 科技服务推广、示范区建设千分制考核等机制,不断推动宣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五、有关政策建议

  一是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从称号管理转入项目管理,设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形成良好的投入体系。

  二是加大与发改、财政等有关部门的协调力度,出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整合政策,放宽整合条件,确保资金能整合,项目能验收。

  三是建议制定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交流、学习、培训制度。

  四是对西部地区示范区给予重点倾斜扶持。